31515.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31516.两汉时期: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31517.隋唐时期: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要点。
(相关资料图)
31518.明清时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31519.二十四节气是指历法中的甘四个特定节令。它最初是根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每一旋转周期于立春开始,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于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1520.农历正月:
立春(2月3-5日): 立春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雨水(2月18-20日):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1521.农历二月:
惊蛰(3月5-7日):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是春耕开始的节令。
春分(3月20-22日):春分意味着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
31522.农历三月:
清明(4月4-6日):清明意味着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谷雨(4月19-21日):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31523.农历四月:
立夏(5月5-7日):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5月20-22日):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芒种(6月5-7日):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
夏至(6月21-22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一天。
31524.农历五月:
小暑(7月6-8日):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31525.农历六月:
大暑(7月22-24日):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立秋(8月7-9日):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31526.农历七月:
处暑(8月22-24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白露(9月7-9日):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
31527.农历八月:
秋分(9月22-24日):)。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
寒露(10月8-9日):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
31528.农历九月:
霜降(10月23-24日):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立冬(11月7-8日):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
31529.农历十月:
小雪(11月22-23日):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
大雪(12月6-8日):大雪节气最常见的就是降温、下雨或下雪。
31530.农历十一月:
冬至(12月21-23日):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
31531.农历十二月:
小寒(1月5-7日):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
大寒(1月20-21日):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3153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31533.襁褓:不满周岁
襁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iǎng bǎo。亦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意思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指婴幼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出自《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31534.黄口:婴儿
黄口,典故名,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31535.孩提:二三岁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 《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31536.始龀:七八岁
始龀是汉语词汇之一,读音是shǐ chèn ,指乳齿。龀(会意。从齿,匕声。本义:儿童换牙,脱乳齿换恒齿) 同本义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31537.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
垂髫,拼音chuí 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垂髫,亦作垂龆 。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3153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31539.舞勺:男子13岁
舞勺,读音是wǔ sháo,汉语词语,意思是谓古代儿童学文舞。
31540.舞象:男十五岁到二十岁
“舞象”是指男子的15-20岁,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31541.束发:十五岁左右
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归有光 《 项脊轩志 》)。束发一般15岁,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 ·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31542.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31543.及笄之年:女子十五岁
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31544.弱冠:男子二十岁
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31545.而立之年:三十岁
而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ér lì,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也有“立德、立言、立身”之意,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31546.不惑之年:四十岁
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31547.知天命之年:五十岁
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另一种解释: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
31548.耳顺(花甲):六十岁
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耳顺,而没有写心顺!
31549.古稀之年:七十岁
70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另解: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31550.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mào dié。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耋,年纪为八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31551.鲐背:指长寿老人,九十岁
《尔雅·释诂》:“鲐背[tái bèi],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纹,为高寿之征。
31552.期颐之年:一百岁
期颐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用以指活到百岁之人。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待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意思是这时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了。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31553.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刘禹锡《岁夜咏怀》
31554.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3155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31556.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徵明《拜年》
31557.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31558.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1559.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156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156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31562.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姜白石《诗曰》
31563.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31564.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31565.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