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为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挂起了灯笼和春联。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组织迎新春活动,低年级学生唱跳《新年好》。
美国韦伯斯特孔子学院学员在展示“福”字。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孔子学院,学员们练习中国书法。新华社记者叶平凡摄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举办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活动。
作为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对汉语学习者来说,学习汉语也是在学习中华文化。如何有效地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观念融合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和体认这些节日深层次的文化观念,用以解释其所遇到的表层文化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是对外汉语教师思考并正在实践的。
巧用春节教汉语
彭 莺 徐海铭
在意大利,学习汉语的困难之一就是学习者缺乏汉语语言使用的自然语境,这就导致了在学习和使用汉语时,学习者很难自然地把词与物匹配起来。从学理上看,造成这一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是学习者在学习词语时,无法获得直接在场的、把词物对应起来的实物或者环境暗示。鉴于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老师要设法创造词物共现的语境,增加表现词语所指的实物或者环境暗示,让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到词物匹配的语言输入,从而感受到话语产生和话语功能的真实氛围,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学习,这样才能提高汉语学习效率。这样的语言认知学理,要求汉语教师要巧妙地因时取材,顺应情境,利用一切机会,实现情景化教学。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正是实现情景化教学的一个恰当时机。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几年来一直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班级,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讲授与春节有关的汉语语言和文化知识。
首先,在低年级汉语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图像和实物学习词语,通过唱中文歌曲学说程式化句子。低年级的意大利学生大多没有汉语基础,要依靠单纯的语言来传授春节知识很难。因此,汉语教师多通过播放和春节相关的视频,通过情境、情境中出现的话语、视频中人物的表情和出现的实物,把学生带进中国春节的氛围中,让他们沉浸其中,感受节日气氛。然后,把视频中的简单语句,投影在屏幕上,再带领学生学习汉语节日的程式化用语。这些程式化表达,如“恭喜恭喜”“祝您春节吉祥如意”“祝福万事如意”“狗年好运”等都是典型的情景中自然生发的、以整体语块形式出现的表达。因此,在课堂上不需要对语言成分做细致分析,只要会说就行。在低年级汉语班介绍春节文化的另一做法是学唱简单的中文歌曲,学跳简单的传统舞蹈,让学生感受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比如,教低年级学生唱《新年好》,边学边唱边表演。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简单的表达,又感受到了节日其乐融融的氛围。值得一提的是,如采用图画与词语对应的方式去教学,学生学习词语的效果会更好。
其次,在高年级汉语班,可以利用春节这一时机,学习与之有关的诗词。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院一直坚持巧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来服务汉语教学。在高年级汉语课上,有老师设置了“诗歌赏析”这一环节,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通过解读诗词,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中国的“春节情结”。例如,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刘长卿的“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等。通过这些诗句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屠苏”等,对于他们日后研读和理解中国文化,不失为好的入门方法。此外,汉语教师还可以通过诗歌教学生体会汉语音韵之美。
最后,在汉语听说课上,老师会让意大利学生到当地社区,采访那不勒斯华人在意大利如何庆祝春节。学生完成采访任务后,需要在课堂上介绍采访内容并就“华人庆祝春节方式的变迁:传统与现代”这一议题进行辩论。这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客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如何庆祝春节,也使他们了解了春节在现代化潮流中所遭遇的冲击以及在异国他乡所做的改变。同时,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锻炼了学生“以言行事”——采访当地华人的语用能力,还提升了他们“以言运思”——用汉语表达观点的逻辑思维能力。关于华人如何过春节的辩论,还引发了学生关于传统如何过渡到现代、一个民族传统节日的变迁等这样富有多重启发意义的讨论,从而使课堂生动有趣,意蕴深刻。
(作者系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
如何引入节日文化教学
高文燕 罗墨懿
随着中国农历新年的临近,当地的华人组织、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及孔院下设的两个孔子课堂和多个教学点陆续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和当地民众欢聚一堂,体验中国传统新年习俗。韦伯斯特大学孔院在大学体育馆举办了农历狗年春节庆祝活动,来自当地十几所中小学的校长、教师和学生及韦伯斯特大学的师生、社区居民约5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每逢中国农历新年等中国传统节日,韦伯斯特大学孔院都会联合大学及当地社区在博物馆、艺术厅、大学礼堂组织活动。同时,孔院也会定期组织关于中国节日的专题讲座和专题体验。专题讲座主要由孔院邀请相关专家在大学校园或当地公立机构介绍中国节日文化,包括传统乐器、文学作品、道德礼仪等。专题体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中国传统手工艺,如剪纸、绘画、编中国结、打太极拳等。
当中国传统节日临近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采用多种形式,巧妙地在课堂中引入节日文化教学。第一,教师要抓住节日的故事性特征,利用图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视频短片等,为外国学生讲好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使他们对节日的起源有感知上的认识。第二,教师要将节日中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物件以具象、实践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讲解其中的文化寓意。如春节时,教师可利用春联、中国结、灯笼、剪纸等具有鲜明春节特色的物件装点教室,并播放喜庆的新年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组织学生学包饺子,让学生在汉语课堂营造出来的浓浓新年氛围中,一边聆听教师对春节文化各方面的介绍,一边体会动手实践的乐趣。第三,教师要善于利用国外相似的节日文化,引导学生与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对比,如此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从节日的重要性和涉及面而言,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有相似性,但又因植根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而有较大的相异性。由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研究任务,从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将两个节日进行对比,之后将研究成果在班里汇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样可使学生对中国的节日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并生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思考与理解。第四,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外国学生,教师可以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为素材,为学生排演小话剧等文艺节目,在中国新年庆祝活动中进行表演,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
教师为外国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时,要兼顾时代性。在内容方面,虽然会以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介绍为主,但同时教师也务必要尽量多地展示、讲解这些传统节日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发生的关联,要让外国学生体会到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文化在如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同时又有属于现代中国的时代特色。
教师在向国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时,都怀着无比自豪的心情,迫切地想把中国文化的智慧与精髓在最短的时间内悉数“灌输”给学生,有时难免会喧宾夺主。因此,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教师要使用外国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引导其自我发现、独立思考,同时切忌因教师的个人喜恶与偏好而影响学生。在进行文化对比时,教师要始终树立“文化平等”的观念。
语言与文化血肉相连,汉语以深厚的文化作积淀,而中国传统节日又是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一大载体,因此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的节日文化,对于汉语言文化的推广,乃至中外文化交流,均起到了桥梁作用。
(作者系美国韦伯斯特孔子学院汉语教师)
由春节看文化教学
孟德宏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跟这个节日相关的一些词语也都带有节日色彩,比如“除夕”“正月”“饺子”“红包”等。随着这个节日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还诞生了一系列新词新语,比如“春晚”“春运”等。“除夕”真的是“除掉”“夕”这个怪兽吗?农历的一月为什么又被叫做“正月”?作为节日的“元宵”跟作为节日食品的“元宵”是一回事吗?“饺子”为什么被称为“饺子”? “春运”是一种什么样的“运气”?…… 这些问题,都是汉语学习者特别关心的问题,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文化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方法是什么?目标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我们就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谈一谈。
语言学习其实是文化学习。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汉语教学就是汉语文化的教学;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就是对汉语所记录和呈现的中华文化的学习。所以,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的。就其内容而言,只要跟语言教学相关的一切文化性因素,都是文化教学的应有之义。举例来说,关于“除夕”的民间故事和寓言传说,是文化教学中的民俗学内容;对“除夕”中的“除”与“夕”,从字本义基础上的探讨,既是文化教学中文字学的内容,也是词源学的内容。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离不开跨文化语境对比。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虽然这些节日的来源和细节各不相同,但是,这些节日的主题却很类似。举例来说,“感恩节”是有国界的,但是“感恩”这个主题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没有“感恩节”这个具体的节日,但中国人春节祭祖,中秋供月……这些都表达了一种感恩。再以新年为例。“新年”的日期可能各不相同,但是“辞旧迎新”的传统大同小异。就中国人最重要的“春节”而言,其实庆祝的本质就在于这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时刻。中国人所谓的“新”,是客观节令里的“新”,主要着眼于“季节更替”“劳作开始”等。因此,这个“辞旧迎新”的意义信息,都包含在表示“更替”意思的“除夕”的“除”字里。这些观念及其外化出来的词汇,既是语言,也是文化。所以,从文化教学的方法上来讲,把教学所在国家的节日和母语国家的节日做比较是比较合适的。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其最终目的是对语言中所记录和承载的文化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本身。在某一具体专题下的文化教学,也要最终落实在语言文字上。比如,节日的文化主题教学,“节”本身就是这个主题下最重要的语言文字内容。为什么汉语中有24节气之说?这里的“节”指的是什么?“春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中国人为什么要把“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加以庆祝?甚至“春”这个字里记录了什么样的信息?都是我们在该主题下进行教学时要考虑的。
我们认为,国际汉语教学,其本质还是语言的教学。所以,文化教学的难点对于从业者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学者的语言观和教学观;一是教学者对汉语本体和中华文化的认知水平和体悟程度。既能把记录承载文化的那些相关的词汇文字讲明白,又能跟外国汉语学习者母语中的文化性因素相对比,求同存异,激发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作为教学者在进行文化教学时需要努力思考并勤于实践的课题。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教师)
沙漠小镇的“春晚”
王秀卿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在大洋彼岸美国加州的班宁小镇,从2012年起,每逢中国春节,都会有一场著名的“中国春晚”,来庆祝中国的农历新年。这个春晚就在小镇中心小学的孔子课堂,组织人是我,演员是学校所有的孩子们、教职工和家长们,观众是小镇所有居民。连续4年来,当地居民对这场中国春晚的期盼,不亚于国内民众对央视春晚的期待。
2012年是我到班宁中心小学工作的第一年。那时的中文项目刚刚起步,如何让更多人了解这个项目,并扩大生源,是我面临的最大难题。当2013年中国春节悄悄临近时,一个想法在我心中悄悄萌发:在社区举办春节庆祝活动,利用这种文艺形式来介绍中文项目。但是现实却直接而又冰冷:没有经费,没有道具,更没有人愿意参加。最后经过多方沟通,在所属孔院和当地华人社团的大力协助下,服装、灯饰、彩绸等道具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在校长的支持下,学校里最终有几个班级愿意参加合唱,并且有6名老师报名参加旗袍秀表演。训练准备阶段大家异常认真,我也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把这第一炮打响!晚会开始前,我们邀请了所有家长和社区其他人员。晚会最终取得成功,特别是学生们的太极扇表演、舞蹈“最炫中国民族风”以及老师们的旗袍秀,把到场的观众都惊呆了。更重要的是校长亲自参与时装走秀,给了我和在场所有观众一个惊喜!我知道校长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示对我的工作以及中文项目的支持。晚会成功举办后,不少学生和家长开始来咨询中文课以及课后汉语班的相关课程,有些家长甚至迫不急待地要求预报名。
从那时开始,更多人开始咨询汉语项目,更多人知道中心小学的中文教室,更多人知道了来自中国的王老师。在这个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小镇上,中国风悄悄刮了起来。
之后几年,在春节庆祝活动开始前,老师、家长早早地便前来咨询,希望能参加节目表演,甚至有家长自己开车到两小时之外的洛杉矶中国城给孩子们买来旗袍、小扇子等演出用品。
在我任职的第四年,全校30个班级都参加了我们的春晚,学校教工、家长和学区人员也提前预约参加。为此,我与老师们合作,准备了众多舞台剧以及班级合唱。同时,经典的太极扇表演,十二生肖庆新年等节目增加了中国文化特色。晚会连演4场,学校甚至整个社区都沉浸在中国新年的欢乐气氛中,由此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喜欢上了中国,同时使中文项目为更多人所知,为更多人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