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知道观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相关资料图)
地心引力观后感800字篇一
2013年11月19日上映的美国科幻大片《地心引力》,讲述的是一男一女两名美国宇航员在美国太空站出舱维修望远镜时,在遭遇爆炸卫星碎片的重挫的险情后,飘浮在茫茫太空,在毫无外界援助的重重险境中设法返回地球的故事。
影片中男宇航员matt舍己为人、自我牺牲,开动航天飞机服牵引女主角ryan,让她登上了俄罗斯一个废弃的空间站,再设法到达中国的空间站,借助神舟飞船成功返回地球,而断开缆绳,让自己却消失在茫茫太空,把生的希望留给ryan,把死的悲壮留给自己。
影片展示了普通人在地球看不到的种种神奇美景:在外太空领略地球日出的美景,雄壮,神奇,迷人,从外太空俯视地球的夜晚,光怪陆离,绚丽多彩。蔚蓝纯洁的太空美得让人窒息,回旋凝固的乳白色的云团,崇山峻岭也变得渺小,江河湖海变得宁静,光亮与黑暗共存的图景令人匪夷所思。外太空的景色多么美好!
影片中一些不为人在意的声音被赋予了生命的光彩:当ryan在俄飞船中绝望地呼救搜索信号时,搜索到地球某处琐碎嘈杂的家庭生活的声音,其中还听到有婴儿的声音,狗的吠叫,ryan甚至还和狗狗一样学着样子叫了好几声,这一切看似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声音让ryan重新振作,但宇航在外太空的死寂,加上飞船没有燃料,ryan绝望到要关氧气自杀,临死前的梦境反而提醒了ryan如何险中求生,正确驾驶飞船飞向天宫。
ryan此行,有多少险情,可谓步步惊心,险境重重:修复望远镜时,空间站被卫星碎片击得粉碎;matt接着她接近俄罗斯空间站时,因matt的航天飞机服燃料用尽,差点错过空间站;快进入到俄空间站时,宇航服内氧气消耗殆尽,又差点丢命;进入到俄空间站又几乎被站内大火吞噬;驾驶俄飞船想要飞抵天宫又被降落伞缠住;出舱拆卸降落伞时又遭遇碎片袭击;想要飞近中国天宫空间站时,俄飞船又燃料耗尽,只能任其飘荡;逆向思维,成功开动飞船靠近天宫时又几乎错失良机;搭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时又因坠落在水域,几乎溺水身亡,凭借惊人的毅力奋力爬出舱外、潜泳出水面,ryan总算真正回家了。
然而强大的地球引力让她步履维艰,但得以重生后的ryan每一步都走得沉重而有力,因为,那是生命的脚步。
地心引力观后感800字篇二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今年出现的最震撼的影片,也是迄今为止视觉效果最为逼真的影片。一次一次突如其来的太空碎片,击碎了人类智慧的太空机器,甚至让人类丧生于此。然而,从地球到太空,一个女人用顽强的毅力与坚强的求生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太空漫步。
当一个人处于失重的环境下,孤立无援,内心煎熬,人为与自然的挑战将她逼到绝境,人的主观意识与求生意志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将她从消极死亡拉回顽强追求生命的选择之路上。从化为灰烬到成为传奇,仅仅在一念之间。阿方索·卡隆将自己对太空科幻片的解读完成了一次真正的太空求生之旅。桑德拉·布洛克用实力证明自己的奥斯卡影后桂冠并非“弱点”,每一个失重下的无意识动作,每一个濒临绝望边缘的求生眼神,实现了自己与死亡抗衡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抗争不可逆自然规律的科幻影片,更是一部现代女性的史诗片。
整部影片将所有的人物放置在唯一的时空内,失重与真空本身就是人类最难以克服的自然规律。瑞恩·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饰)与马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饰)作为人类太空实验的代表人物,经历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太空之难。作为唯一的女性,斯通教授在生与死的边缘苦苦挣扎,每一次的冒险都是绝地反击。缺氧与救助,成了影片最主要的推进线索:每一次百分比的氧气降低,故事不断推进,引领观众屏息期待;当女主角终于逃出生天,进入国际天空站时,终于深呼一口气,故事依旧继续。
求助与自救,更像是人生自我价值实现的两种选择。女主角用柔弱的身体战胜了一切外在因素,从消极的寻求救助到积极的自我救赎,可以看作是人类对抗自然与意外事故的意识觉醒。女主角第一次被甩出,其后被马特解救,表现出无抵抗之力——只能抓紧唯一的“生命之绳”;两人步履维艰,终于到达国际空间站,却又因太空碎片的袭击而不得不放弃仅有的幸存伙伴马特,女主角的放弃与挣扎,马特的放手激发了瑞恩第一次意识的觉醒;迎面而来的袭击每1个半小时都会发生,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无力的抵抗与自我的幸存已然失去了意义,唯有自救才能实现不可能之事,很好地回击了影片开始的字幕“在宇宙中没有生物能够存活”;每一次的抓紧与微小跳跃,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把握每一次生命的`机会,不轻言放弃,这就是生命的意义,而女性的意识在求生面前显得愈发突出,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当然,痛失生命成为女主角惊醒的主要动因,年幼女儿的去世带给一个女人的打击让她有了存活下去的动力。在生与死的面前,她化被动为主动,实现了自我挑战与自我解救的一次跳跃,这里的“挑战”与“解救”,一方面是女主角瑞恩宇宙求生的顽强自救,另一方面则是从失女之痛走出后的心灵救赎。
在太空的自言自语、产生幻觉,再到听见婴儿的啼哭、狗吠,她的第一次流泪是对美好生命的强烈渴求;回归地球,踏上陆地,感受到脚踏实地后的放声大笑是她完成生命之旅的怒吼。有爱与希望,人性的回归与救赎,成为影片的核心主题。当女主角瑞恩乘坐天宫飞船突破大气层,她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最后只能听天由命。化为灰烬的毁灭到成为传奇的女性,在飞船降落于湖边之上的一刻最终实现。瑞恩带着马特的祝福与希望,奋力一登,涌出水面,那一刻久久的停留于水面之上是她对自然浮力的一种享受,从完全失重到倚靠浮力,是其生命之旅的完美降落。不论是作为一名科学家,还是作为一名女性,她实现的不仅是人类对抗太空的胜利,而且是女性意识的自我胜利。而这一切,都仅仅在她的一念之间,实现了其即将毁灭到传奇一生的人生奇迹。
该片的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几乎每一部影片都有着极好的口碑,无论是《人类之子》还是《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再到这一部《地心引力》,带给观众的是一次次的视觉震撼与内心激荡。而这一部《地心引力》的将近18分钟长镜头开场令人惊叹,故事的题材新颖,讲故事的手法独特,省去了过多情感上的渲染,时间与空间的设置不变却依旧触动人心。失重与真空的单一的时空环境中,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前行,都令人窒息,牵动着观众每一根神经。总之,导演的掌控,演员的表演,再加之身临其境的配乐,让影片震撼异常。另外,女主角桑德拉的表演出彩,几乎是一个人完成了所有的演出,从头至尾,由远景到近景再到特写,她将母亲与女科学家的双重身份鲜明地表现出来,从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到心理层次,做到了极致,可以说,影片就是一个女人的“荒岛余生”、劫后重生,只不过这一次是在太空中,显得艰难异常,但依旧不抛弃不放弃。甚至可以这样说,在生与死的选择上,在爱与希望的指引下,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成为永恒,影片也终究能够成为永恒。
地心引力观后感800字篇三
上周看了正在热映的大片《地心引力》(gravity)。称它是大片有点勉强,因为情节过于单薄了。影片主要讲的是国际空间站遭遇了一场太空灾难,仅存的一名宇航员惊险逃生,没有阴谋,没有转折。已有专家批评此片漏洞太多。对于此片,我只有一个感觉,它好像是专门拍给中国观众看的。
宣传海报上说,卡梅隆称赞《地心引力》是“最好的科幻电影”之一。但它应该不是美国人最爱的题材,没有外星人入侵地球,也没有宇宙冒险。可能该片唯一吸引美国观众的,就是那两位老牌明星主演。不过,印象中那两位明星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出演过流行大片了,不知道现在是否已成票房毒药。显然,该片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比美国观众大很多,因为里面有“神舟”和“天宫”。国人大概很好奇,好莱坞对中国的太空船有什么样的评价。
现实中,天宫是轨道飞行器,神舟才是带有返回舱的飞船,但电影里好像给搞反了,女主角开着天宫上的返回舱回到了地球。这也是让我感觉最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中国的空间站上还带着返回舱,又怎么会没人呢?如果说中国的航天员遇难了,尸体又在哪里?我觉得,电影硬要扯上天宫,就是为了来中国赚票房。如果把这些细节都说明白了,可能对票房不利。
事实上,《地心引力》编剧的灵感极可能来自前些年中国的反卫星导弹试验。据外媒报道,2010年1月11日,中国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一枚携带了动能弹头的火箭,成功击毁了本国的一颗轨道高度865公里、重750公斤的已报废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维基百科上说,这次试验是历史上产生太空垃圾数目最多的单次事件,估计共造成了2300件以上尺寸大于高尔夫球、可被追踪的碎片,以及3、5万块大于1厘米的和100多万块大于1毫米的太空垃圾。由于在目标卫星的轨道高度上大气阻力非常小,这些太空垃圾将在轨道上运行数十年后才能被逐渐耗尽。维基还说,2013年1-2月间,俄罗斯一个卫星受到太空碎片撞击而受损无法工作,科学家分析最可能的碎片来源是2007年中国反卫星导弹试验中被击中的风云一号。
电影的背景则是俄罗弹用导弹击毁了卫星,制造出高速飞行的碎片群,碎片飞到其他轨道,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彻底破坏了国际空间站。俄罗斯从未进过类似测试。如果拍成空间站被中国卫星碎片摧毁,宇航员再坐着中国飞船逃生,这样的情节感觉更有意思。电影里说是俄罗斯干的,似乎是为了避免刺激中国观众,引起麻烦。但它也在告诫观众,反卫星测试危及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以后可不能多干。(事实上,外层空间大得很,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极小。)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女主角再进入返回舱后,看到控制台上全是中文,瞠目了一小会儿,但她很快发现,控制台上按钮的布局与她开过的联盟号飞船相似,于是就猜出了正确的操作方法。这个情节明显在暗示,中国的飞船是山寨俄罗斯的,有贬低之中国航天科技之嫌。
为了票房,制造个“天宫”的噱头无可厚非,但既然赚了人家的钱,还要腹黑一下人家,未免不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