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一个很宏大的目标,关系到全球所有人,需要从国家、政府、组织等层面去做很多事情,但每个人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乘坐公共交通……你们每个人都有影响力,从个人角度出发也能做很多事情。”
在刚上完的“基于联合国报告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导论”这门课上,老师的这段话给商务英语专业的魏天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资料图)
这门课是西交利物浦大学近期开设的“西浦青年全球胜任力项目”全球治理线上课的课程之一。整个项目共有40门课程,涵盖可持续发展、国际传播、人工智能、性别平等、跨文化沟通等各方面理论和实践课程,授课教师均为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国内外名校的教授,例如魏天玥选择的“基于联合国报告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导论”课程的授课老师Parfait Eloundou-Enyegue教授,他是康奈尔大学发展社会学学院院长,曾担任起草2019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的联合国秘书长小组成员。
西交利物浦大学于10月11日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培养基地。基于此,西浦学生事务办公室发起“西浦青年全球胜任力项目”,通过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全球治理课程培养,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目前,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共有一百余所合作高校,其中60%为“985工程”高校,西交利物浦大学是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获批的中外合办大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钞秋玲教授表示,这个项目旨在培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世界公民,让青年人才代表中国发出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国际协作,共同应对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的议题和挑战。
钞校长指出,全球胜任力教育对于培养“世界公民”至关重要。她表示:“全球胜任力不是某一种具体的能力或技能,它融合了多种素养成分,是多种学科知识和能力的集合。”依据国内外对全球胜任力内涵的界定,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行动构成了全球胜任力的基本要素。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全球胜任力发展的基础和硬能力,学生要通过学习,发展跨学科思维、文化敏感、创业精神、批判性思维等关键技能,掌握技术素养;价值观和态度是全球胜任力的支撑,学生要具有博爱的人文精神、开放创新和包容互惠、互学互鉴的意识;行动是发展全球胜任力的最高层面,要以高效的执行力参与国际性事务、解决全球性难题。
“当今世界上有很多国际组织,但中国的声音较为稀少。历史的车轮和社会环境已经将中国推到了全世界面前,想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意味着中国需要发出更多的声音,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声音。”钞校长说,“西浦一直贯彻着这样的理念:要培养胸怀祖国、放眼全球的优秀精英人才和世界公民。西浦青年全球胜任力项目也正是服务于这一目标。”
据西浦青年全球胜任力项目负责人周清越老师介绍,共有50名学生通过层层选拔第一批入选该项目,他们来自于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传媒英语、金融数学、商务英语、经济与金融等多个跨学科专业,具备优秀的英语语言技能、很强的青年人的责任感,对国际组织也有一定了解或者实践经验。
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韩卓洋在西浦模拟联合国社团担任社长,出于对全球议题的兴趣以及对专业生涯发展的规划,他选择了“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法律和经济增长与发展”两门课。
“经济可持续这门课的老师来自于伦敦大学学院,因为有能源与环境经济学背景,所以课上他会把行为经济学和气候环境、可持续循环发展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全方位地去思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平衡与不平衡;他也会把世界上发生的大事转换成我们身边的案例,让我们更容易理解经济学的宏观概念。”
“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从全球视角去思考与中国、世界,甚至是全人类相关的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作为世界公民去为西浦和中国发声。”韩卓洋说。
魏天玥选择的另一门课程是“跨文化沟通技巧与实战指导”,在这门课上,老师分享了因为不同地域文化、礼节不同导致翻译造成的误会甚至隔阂。“这更让我意识到提升自己能力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本身就有能力去打破这些误会和隔阂,把现在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就能更好地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她说。
钞校长也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青年全球胜任力项目开拓视野、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在精神力量和价值观的引领下,代表中国,在国际平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以及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智慧与力量。”(记者:胡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