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子1号之旅中,有一幕讲解了“黑洞吸收所有光”这一物理知识:
(资料图片)
“我是一颗孤独的光子。”光子1号独处于黑暗的舞台中央,唱起了歌曲《独角戏》:“没有星星的夜里……”此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来到了黑洞的“家门口”。
这时,幕后传来了被打扰的黑洞的声音:“嘿,小光子,难道你不知道没有光子能从我家门口离开吗!”
“那,那你想怎样?”光子在舞台上紧张地打转。
“哈哈,谁让你跑到我家门口来的。瞅瞅我的力量吧!”黑洞十分嚣张得意。这时光子想逃跑,却被黑洞吸走了。”
这是由西交利物浦大学数学物理学院物理系主办,南斗天文社、Gene House小蝌蚪舞蹈等社团协办的天文科普话剧《星际邂逅》中的一幕。
理科科普话剧是物理系老师庞晓莹博士的一次跨界创作,这次的天文科普话剧《星际邂逅》以天体物理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关于二十二世纪初叶地球资源即将耗竭时的“星际移民”的故事。
行星的特征在话剧中被拟人化。通过男女嘉宾自我介绍和对话的方式,观众们了解到了地球、水星、金星、火星等不同星体的特点。例如在节目刚开始时,大家都抱怨水星妹妹迟迟不来,因为水星是个宅女,在地球上很难在夜空看到水星,一般只有日食的时候才能看见。
南斗天文社社长罗家骅是这次话剧的组织者之一,他表示,在很多的剧情细节中加入了可视化的物理元素,希望用最基础的动作和最简单的言语,将复杂的物理知识解释给大家,比如说解释虫洞的概念时,就使用手势告诉大家时空是怎么弯曲的。
“这是我第一次表演和组织话剧,所有的细节都是老师与剧组反复打磨的结晶,同时我们也在大胆地进行内容创新,在台词、场景等环节加入不同的元素,希望观众能够享受这个天文话剧,在话剧中收获欢乐,同时能够借此机会接触或更了解天文。”
庞晓莹博士表示,教育戏剧的形式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与通俗性的优点,例如黑洞会吸收所有的光,剧中光子一号唱歌时不小心吵醒了黑洞,被黑洞大哥告知:没有光子能离开我家的门口。
“话剧通过生动有趣的科幻故事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卡通人物形象,解释了晦涩难懂的天文物理理论知识。这样的感知型记忆会比填鸭式死记硬背来得深刻和长久,也更有助于激发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的学习兴趣。”未来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系副教授李娜博士表达了对剧中教育创新和专业度的肯定。
来自大一数学专业的观众崔家豪非常喜欢这场话剧表演,“池塘之底”的行星们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员们用不同的体型以及幽默的语气,非常接地气地表现了不同星体的特点,展现了星球与星球之间的浪漫,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整个宇宙的博大。”
“物理和数学,在很多方面的问题解决是非常复杂的,这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庞老师加入西浦天文物理团队后,带领我们做了很多科研导向型教学的探索,这次的话剧正是我们学校STEA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融合式教育中非常好的典型。”数学物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刘刚博士分享道。
庞晓莹博士表示,这次的天文科普话剧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文的奥秘,开启对天文的热情。她希望能把这出话剧推广到高中、初中和小学,让更多学生通过有趣的戏剧学习天文科普知识。
“我想在未来的理科教学中开启戏剧教学的模式,这是西浦鼓励创新教学的成果,能够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看到西浦教学的多元性和创新性。通过戏剧与理科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记者:何浏 编辑:王璐谣 石露芸 素材提供:西浦电影社、庞晓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