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系的何骏晔同学顶着高温在上海进行实地调研,观察城市街区的实际人流情况,感受空间尺度变化,尝试将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与热门的AI绘图技术相结合。这是他参加建筑师朱子晔带领的校外导师科研或实践项目——“人工智能辅助建筑和城市设计”。
今年是上海境澜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朱子晔成为西浦校外导师的第九年,从最初的一对一师生匹配到如今校外导师走进学院,他见证着西浦校外导师项目的升级优化。
(相关资料图)
(图为西浦2019校外导师十周年庆典)
“之前我的工作更多是单一的职业辅导,更像是学生的职业顾问,后来随着校外导师模式的升级,在实践层面、理论层面、专业能力上,能够给学生更多有意义的输出。
“我们会给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方面的课程讲座,并且我们公司已经连续多年招收西浦同学参加实习。”朱子晔导师说。
在何骏晔看来,这个项目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趋势。
“这对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难得的。通过项目实践,可以有效地丰富在校学生有限的专业知识,对行业发展多加关注也能在将来有更加笃定的择业心态。”何骏晔说。
迭代升级
从最初的17位校外导师带领大三大四本科生,到如今1352位校外导师辅导包括国际生在内的大二及以上本科生和研究生,随着校外导师规模的增大,校外导师项目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升级。
西浦招生与就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王堃老师介绍道,西浦校外导师项目的1.0模式重在为学生提供“点对点个性化支持”,类似于师徒匹配制度。
“2.0模式在此基础上强化行业教育,以组团辅导的形式,把校外导师的精英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惠及所有学生,导师不仅可以分享个人经验,还可以将来自行业的视角和职业经验分享给更多群体。而正在进行的3.0模式将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更多可能。”王堃老师说。
3月25日,西浦就业中心及西浦学生成长顾问中心联合举办了以“校外导师对话院系,四大导师携手同行”为主题的校外导师与成长顾问线下交流会暨2022优秀校外导师表彰大会。来自西浦国际商学院、西浦慧湖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未来教育学院等7个学院的导师齐聚西浦校园,共同探讨校外导师项目3.0模式“赋能产教深度融合”,该模式将引导和支持学生从行业视角、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实践。
从学校到社会的桥梁
在谈到西浦校外导师理论体系的建立时,学生事务中心主任解启健博士介绍道:“从学生自我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有与他人接触的体验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馈性感受。个体通过与他人互动来产生自我认识,强调自我的社会性。”
解主任强调,自我来源于社会互动,对学生来说,校外导师就扮演着“重要他人”这一角色,引导和陪伴学生成长。
西浦校外导师委员会理事长黄强导师表示:“希望通过校外导师这一座桥梁,帮助西浦学生从学校无缝对接到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上海连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红军导师参与了此次西浦国际商学院分会场的活动。他说:“西浦的学术氛围非常开放,学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且与实际行业发展相结合,有利于激活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新知的能力。”
陈红军导师带领的校外导师科研或实践项目“NFT(非同质化通证)在智能汽车创新价值链的应用”,引导学生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NFT等高新技术发展趋势,这些高新技术与传统汽车行业结合后,可能会给企业和行业带来新的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可能。他说:“学生们在研究了国内外各种最先进的玩法后,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接下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更深层次地把资源导入学院。我们会把所有导师按照不同的行业、专业以及个人兴趣,匹配到基础学年和专业学院的班级,支持到更多学生。作为平台,我们希望让学院和导师建立联系,用活资源。”王堃老师总结道。(记者:何浏 编辑:石露芸 图片提供:西浦招生与就业发展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