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四川农业大学团委积极落实团省委关于推进“青春志愿·爱在社区”工作安排部署,紧握立德树人“方向盘”,夯实志愿服务育人“主阵地”,激活志愿服务“大引擎”,校、院、团支部三级联动,开展700余场“爱在社区”志愿服务,不断增强团支部与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和长期化建设,切实发挥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助力文明共建。
(资料图片)
加强广泛联动,社区志愿服务有广度
24个学院通过项目对接、阵地共建,积极与温江区太极社区、雨城区挺进路社区、都江堰市伏龙社区等157个社区深度和作,围绕爱老敬老、科普宣讲、防震减灾、饮食健康等主题积极开展“青春志愿•爱在社区”活动。
动物科技学院团委通过“团支部结对+阵地融合”的方式,依托重点实验室开放日、组建动物科普团队进学校、社区等,积极提升日常实践与志愿服务的质量。水利水电学院团委与共青团雨城区委积极联系,挂牌实践基地,基于雨城区气候条件以及地理情况推介“水足迹”品牌项目,结合专业优势联系相关需求社区进行推广。生命科学学院协同雅安烈士陵园落地建成“小星火”志愿服务站,培育党员、团员讲解志愿者结对社区,推动红色文化进社区,带动学院实践育人上新台阶。校青志协在都江堰积极与银杏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结对工作,通过“大学生志愿者+专业社工组织+社区”的形式,以“青年志愿服务供给清单+街道社区需求清单”的方式,供需适配,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深化实践育人成效。
校团委坚持志愿服务“规范化、项目化、体系化、常态化”建设,不断增强青年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引领更多青年学生发挥专业所长,深入基层社区,通过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促进文明共建。
突出专业特色,社区志愿服务有深度
学校鼓励各学院以“志愿+专业”为依托,精心构建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以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形成内容多样、特色鲜明的社区志愿服务品牌。
动物医学院结合专业相关背景知识,组织开展“宠物义诊”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自制养宠常识宣传图册为社区居民普及科学养宠知识及宠物常见病例,用专业助力营造爱宠护宠氛围。园艺学院组织“植物科普藏宝图”进社区,用实践去传播保护环境的思想,激发了社区居民爱林、造林的热情。草业科技学院志愿者走进社区幼儿园,普及花草知识,教小朋友如何辨认花卉,同时讲授花卉的生存环境,繁殖方式,倡导小朋友们爱草护草,助力绿色发展。经济学院志愿者前往惠民社区和鱼凫路社区,以自制“防范金融诈骗”的科普宣传手册为载体为居民金融安全保驾护航。生命科学学院科普课堂进社区,将“小豆芽成长记”等五类科普实验传递给社区小朋友,入选全国百支科技宣讲团之星图团队联同碧峰峡景区,结合生物知识、大熊猫科普宣讲,在雨城区青江路社区等11个社区开展志愿服务。食品学院组织各个团支部去往学校周边社区进行食品营养科普,促进更多居民对膳食平衡的认识,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体育学院利用自身特色推进“体育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前往社区举办传统武术节目表演、“气球大作战”、“曲线运球接力比赛、“小纸杯接球”等趣味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群众体育文化。商旅学院以“爱无惧”项目活动为推力,前后三次走进社区,通过手工艺术疗养方法,以都江堰地域木雕为链接,对社区残障人士进行帮扶,推动残疾人就业等。
聚焦节点主题,社区志愿服务有亮度
学校利用“志愿+节点”,营造节日志愿“氛围感”。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五一劳动节等重要节日节点,前往社区开展红色宣讲、环境保护、亲子交流等系列服务活动,使“青春志愿·爱在社区”活动有特色、有主题、有亮度。
环境学院借助世界地球日节点,为社区的居民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其所面临的威胁,以及作为居民能采取的保护行动,同时呼吁社区民众关注地球环境,树立保护、改善地球环境的责任感,有效传播绿色环保的生活思想。管理学院志愿者在“5·20世界蜜蜂日”前往邛崃社区参与“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共建美好生态家园”蜜蜂文化科普游园会,将知识带进社区,向当地群众普及了蜜蜂文化,宣传蜜蜂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成为积极的“保蜜者”“守蜜者”,用爱守护自然的“造蜜者”。法学院志愿者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进挺进路社区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讲,进一步提高了居民对常见自然灾害的了解、预防和救助知识,增强了社区居民遇到自然灾害时的自救能力。信息工程学院志愿者利用网络信息安全日的节点,组织学院37个支部前往雨城区东大街社区等15个社区持续开展了为期一月的“网络安全进社区”的服务,进行电脑义诊、网络反诈骗宣传等志愿服务。
四川农业大学将继续常态化实施“青春志愿·爱在社区”系列项目,持续深化打好“志愿+支部”支部全参与,“志愿+节点”节点有关怀,“志愿+专业”专业能提升的“志愿+”组合拳,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效能,打造生动的思政教育志愿服务课堂,促进广大青年深入社区治理服务之中,了解国情民情,厚植家国情怀,发挥青年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实现实践育人,为文明共建贡献川农青春力量。(作者:邹蕊汐 彭雪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