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刚刚毕业,目前在中创新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感觉工作挺适合自己。同事都很照顾我,让我有了一种归属感,对未来充满信心。”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光伏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张延飞说。
近年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坚持“职教一个、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理念,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形成了“院系两级联动,以系为主分层管理”的就业服务工作格局。学院以“3+3”毕业生跟踪服务工作为抓手,全面提升就业质量,保证充分就业,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形成就业、招生、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全面提升学院知名度、美誉度,促进学院内涵建设,在促就业、保就业上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资料图片)
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等。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兰职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扎根兰州、服务陇原的坚守。
精准谋划 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
“贯彻和实施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对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学院党委书记寇桂杰说,今后,学院将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标准推进落实,高质量促进精准就业,努力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学院始终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就业创业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就业创业工作各项任务,把“稳就业”“保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同时,学院就业创业工作实行“一把手”工程,践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就业创业工作理念。学院坚持“不就业、不脱手”的工作思路,认真开展毕业生就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师资培训等就业服务工作。据了解,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各联系100家企业,其他班子成员各联系30家企业,各院系党政负责人联系10家企业,全体中层干部每人至少联系1家企业,形成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为更好搭建校政行企交流合作平台、深化学院和用人单位的供需对接,今年以来,学院积极落实省教育厅有关工作安排,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岗位。学院领导班子抢抓就业关键期,带领相关人员分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实地走访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长安汽车等42家企业,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供需对接,开拓岗位500余个。
多措并举 让学生充分就业
“就业工作是学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体现的是学院人才培养能力和学院办学质量,是关乎学院生存发展和全院师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宋贤钧如是说。
近年来,学院以内涵建设为总体发展思路,全面、准确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创新开展“3+3”毕业生跟踪服务工作。学院除开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教育、心理疏导全程跟踪服务外,还在学生毕业离校后的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两年、三年的时间节点上,通过毕业生电话回访、调查问卷、互联网、用人单位走访等形式,关怀毕业生、了解就业动态,解决学生就业方面的困难。截至目前,学院已针对7届毕业生开展毕业生跟踪服务,跟踪服务达12.6万人次,推荐安置再就业1400余名毕业生。
此外,学院作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始终贯彻“就业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充分利用“宏志助航”就业培训,帮助学生拓宽职业视野、了解行业发展和岗位要求、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目前,已完成3期培训任务,共计916名学生参训。
“今年,通过学院‘3+3’毕业生跟踪服务,我在深圳爱康生物科技公司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学院2021届护理专业毕业生李江明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形式多样 让学生筑梦远航
当前,随着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学院以增强就业能力为重点,突出个性化指导和服务。除日常就业指导之外,紧密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企业讲堂”,邀请企业家、招聘经理从企业需求、企业文化、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实战化训练指导,提升学生求职技能。同时,举办大学生简历设计与制作大赛活动;开展就业接待日活动,为毕业生答疑解惑,建立企业与毕业生间的无障碍服务通道。
另外,学院充分利用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平台、省教育厅“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平台”,积极为毕业生推荐线上招聘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重点群体专场”“扩招毕业生专场”“宏志助航专场”等各级各类校园招聘活动。近年来,学院先后邀请新疆中泰集团、浙江石化、中航工业集团、方太集团等央企、国企、“500强”企业等上百家单位进行校园专场招聘,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岗位,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学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落实率基本稳定在96%以上,超五成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有98%的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满意,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为95%,专业相关度为76%以上,职业期待吻合度为80%。就业学生的收入从2015年的每月2670元上升到2022年的每月4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