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汇集9家国家级省级重点博物馆的27件文物,邀请明星当国宝守护人,再进入小剧场还原历史场景,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曾经高冷的历史人物走上舞台变身“弹幕鼻祖”,守护文物的人讲述它的“今生故事”……
学术与娱乐、厚重的史料与酷炫的情景剧、“老古董”与“小鲜肉”,当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风?2017年12月起在央视热播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国家宝藏》对此给出了答案。对这档轻松欢乐同时又引人深思的节目,很多人感叹:这才是历史文化课的“正确打开方式”。
综艺是外壳,内里是文化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热播的《国家宝藏》,诸如此类看似小众、一经推出却受到年轻人热捧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已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综艺是它的外壳,可内里却是严肃认真的文化。”一位网友在《国家宝藏》官方微博上留言说。
《国家宝藏》在用户以95后、00后为主的年轻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哔哩哔哩”上受到热捧,仅播出两天,节目视频就已获得30多万点击和4万的密集弹幕。
“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的脑洞相结合,节目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年轻人乐于接受。”哔哩哔哩董事长陈睿说。
“文物讲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明星与戏剧形态结合,实现了文化类节目从抽象感受到具象表达的转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式的节目创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如此评价《国家宝藏》。
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好看
近日,位于故宫文华殿内的清乾隆各色釉大瓶前人满为患,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长专门来观看这件有着“瓷母”称号的文物。在《国家宝藏》中,各色釉大瓶因被戏称为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的象征,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刘晓在各色釉大瓶前驻足许久,看了又看不愿离去。他是《国家宝藏》的“铁杆粉丝”,电视上看完后又上网找来节目视频反复看了几次,“既爱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也爱看自己喜欢的明星”。
“原本怕影响孩子学习,挺反对他看的。跟着看了一集后就放不下了,一到播出时间就陪孩子一起看。”刘晓的母亲于女士说,原本对历史兴趣不大的孩子自此迷上了历史,陪着孩子一起学习。
“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的初中历史教师说,不仅自己爱看《国家宝藏》,在课堂上向学生大力推荐,还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把节目里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期末考试试题中。
北师大历史系学生刘媛更关注每件文物背后守护人的故事,尤其令她感动的是节目第一期的最后,梁家三代故宫人接力守护“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感谢每一位文物守护者,是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信念留存下来”。
让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组织学生走进当地博物馆,领着学生重温校史,微信上盘点各自版本的“国家宝藏”引导学生寻宝……随着《国家宝藏》走红,不少学校也跟着“蹭”了一波热度。
近日,山东大学博物馆推出了山大版“国家宝藏”系列活动,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文物展示了齐鲁文化的魅力及学校考古系走过的历程。
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宝藏》热播以来的一个多月里,各大旅游类手机应用中“博物馆”相关旅游产品的搜索量环比上升近一倍。元旦小长假期间,“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更是成了旅游搜索热门。
此外,“夜宿博物馆”等特色主题游也成了备受家长和孩子青睐的产品,不少家长选择带孩子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户外历史课”。更有家长在网上晒出了自己制定的详细博物馆参观计划,希望和孩子一同将北京的各大博物馆游览一遍。
“文物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让文物‘活起来’,让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以这种表现形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与思想精华,增强了广大青年的文化自信,塑造了正确的价值观。”一位网友如此评价《国家宝藏》。对这档节目,一向挑剔的豆瓣网友们不吝给出了9.5分(满分10分)的高分。
事实上,这正是《国家宝藏》主创团队的初衷。“节目播出之后,如果大家都为自己能够知道几件国宝的过去和现在而骄傲,想走进博物馆,这就是最大的成功。”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