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幼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这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关于学前教育今年发展任务的定位。
2010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变化和进步。但是,扩展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普惠性教育资源,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幼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显然是对前一阶段一系列虐童事件的回应。学前教育的对象是正处于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婴幼儿,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政府与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幼全过程监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家长放心安心”,但要真正办出让人民放心、满意的学前教育,还要有更多的努力。
现在,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期望,不仅仅是“看护”或提供“托幼服务”,而是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真正让家长放心安心,最根本的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
当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待遇偏低,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待遇偏低”,这三个特征多年来相互作用,已经成为环环相扣的因果循环链。打破这个循环链,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尊重和认同幼儿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切实提高幼儿教师待遇,是打破这个循环链的症结。
幼儿园教师是孩子走出家门后遇到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园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对问题处理的方式方法等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形成与发展,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一名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不仅要会带着孩子唱歌跳舞做游戏,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读懂孩子的需要、兴趣、想法,能够因人施教;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培养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在与伙伴共同活动中,培养孩子友好相处、交往、合作的能力;要能够利用周围环境中的事物与现象、玩具和童书等启迪幼儿的智慧,鼓励孩子的探索、想象和创造;要能够管理好班级,培养幼儿在集体中生活、活动的兴趣和能力;要能够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及时地发现幼儿在食欲、睡眠、情绪等方面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措施。一名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既要掌握有关幼儿保育方面的知识技能,也要掌握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技能;既要尊重热爱幼儿,也要能够合理要求幼儿。一名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要像儿童心理研究者一样与幼儿相处和交往,也要像教育家一样去思考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然而,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往往被看作带孩子的“保姆”,入职门槛低;工作的专业性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同,待遇普遍偏低,缺乏职业的社会吸引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意报考学前教育专业或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或学校缺乏好的生源;幼儿园也很难留住好老师,教师队伍流动性大。
一些幼儿园举办者以为办幼儿园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只要配上几张桌椅板凳,招几个幼师,看着孩子,教孩子唱唱儿歌、认几个字就可以把幼儿园办起来。为了最大限度获得利润,压缩办园成本,往往用极低的工资聘用完全没有受过专业教育、或者仅仅受过非常有限的专业训练、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主要是年轻的女孩)充当幼儿园教师。当这些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和专业准备的年轻女孩走进幼儿园教室,面对几十个活泼好动的孩子,顿时手足无措,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安静下来。为了管住孩子,使出哄、骗、威吓,甚至针扎等招数也是在所难免。
低工资水平,必然只能招来低水平的、不合格的教师;即使招进来了,也留不住,教师的流失率高,稳定性差。在这种低工资水平的状态下,整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得不到提升,行业缺乏社会吸引力。
当前,只有少数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的待遇基本上能与当地小学教师持平,大部分教师(包括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待遇较低。不着力解决这两部分幼儿教师的待遇问题,很难真正解决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问题。幼儿园教师待遇整体偏低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影响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没有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办好让人民放心、满意的学前教育。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就必须重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地位与待遇,让幼儿园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一样,也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