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一例患有双相障碍的在校大学生开展心理帮扶案例进行分析和处理,探索有效的心理帮扶策略,以期对类似心理问题学生的帮扶产生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正面认知和评价,提升自我效能感,帮助其身心恢复。
(相关资料图)
关键词:双相障碍;大学生;心理帮扶;高校辅导员
1案例摘要
小王,男,汉族,体态偏瘦,发育良好,无重大躯体疾病史,2016年升入山东某高校。大二下学期的一天,小王给辅导员打电话,因为心慌、胸闷去校医院治疗,大夫初步诊断他为非生理疾病,建议去山东省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他有些不知所措。辅导员耐心指导,征询他意见后立即约上一位他信任的同学陪他到省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进行诊断,确诊为双相障碍。其具体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睡眠困难、没有食欲、自罪感强烈、自残并伴有轻生观念;精神亢奋、薅头发、易怒等。疾病表现在小王身上为抑郁与躁狂交替发作。症状已持续多日,严重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得到专业医院的诊断,辅导员认识到小王的情况比较急迫,故立刻完成了以下三方面的相关工作。首先,把小王的情况上报学院分管领导,获得上级领导的指导和帮助。其次,联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对其能否接受心理治疗、坚持学习等方面进行沟通。之后,辅导员深入宿舍、班级了解小王的信息资料。成长环境方面,小王母亲性格豪爽干练,大大咧咧,父亲不善言辞。父母均是个体商人,二人虽然工作辛苦忙碌但没有忽略对孩子的爱,父母和孩子每周都会通过电话、微信等沟通。家里还有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弟弟,学习成绩优秀,家庭关系和谐有爱。人际关系方面,小王性格活泼风趣、随和不固执、乐于助人,与同学友好相处,宿舍四人关系融洽,人际关系良好。自身心理特质方面,小王认为其性格上了更多地遗传了父亲的特质,不知道父亲是否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测量。小王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从初中阶段就主动到父母的工厂里帮忙,并因此导致腰部受伤,但从未告知父母。
2帮扶措施
根据医生的诊断结果,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辅导员制订了帮助小王的心理帮扶方案:以辅导员为主导,联合家长、舍友、同学、任课教师、心理咨询师等支持系统,在为小王相对保密的前提下建立联动机制,合力帮助小王。第一,辅导员和其母亲电话沟通,告知小王的现状,从帮助小王更好康复的角度寻求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经过多次电话沟通、面谈,小王的父母目睹了孩子的现状,接受了专业医疗机构的诊断,决定支持学校工作。后期,他父母经常放下工作来学校探望小王,假期陪小王外出度假,带他在属地专业医院诊断治疗等。第二,宿舍同学形成合力,为小王营造一个包容、温暖的助人环境。辅导员召集小王的三位舍友详细说明了他目前的状况,希望舍友理解并帮助他,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在小王生病严重时段,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三位舍友给予他无条件的分工帮助,定期与辅导员沟通小王的表现和状态。一位学习优秀的舍友提醒小王每天服药,同时对小王进行学业帮扶。据舍友反映,小王能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服药后,小王最明显的躯体反应是嗜睡,早上不能按时起床上课,针对这种情况,一位舍友督促他早睡早起并陪同他去吃早饭、上课。由于病情严重时他没有食欲,一日三餐至少有一位同学陪他一起去食堂吃饭。一位自身坚持运动的舍友负责每天带小王做一些合理的体育运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2]。无论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中,小王都有好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不会过多陷入内疚自责等负面情绪中。第三,发挥小王的能力特长,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小王喜欢学生工作,对志愿服务充满热情,本身活泼风趣,乐于助人,又有突出的组织协调能力,所以在他生病期间,辅导员依然安排他在院学生会负责志愿服务工作。寒暑假的爱心支教活动中,他发挥特长,统领工作,使得学院的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融洽的团队关系、突出的工作成绩促进了小王对自我的正面认知和评价,体现了自我价值,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对其身心恢复起到了帮助作用。第四,任课教师在学业方面给予小王帮助。由于工科二三年级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加上药物的副作用,对小王的学业造成很大阻力。辅导员和每一门任课教师沟通了小王的情况,教师们理解并愿意利用课余时间给予他学业上的指导。在任课教师和舍友的帮助下,小王并没有因为嗜睡、精力不充沛而导致学业上的困难,相反凭借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顺利完成了学业。第五,辅导员鼓励小王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一些研究(包括少数随机、双盲研究)表明,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发现合并心理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用药物治疗[1]。辅导员鼓励他在服药同时主动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做心理治疗,通过和心理咨询师沟通获得更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情绪疏导。第六,辅导员对小王重点关注及帮助。小王的辅导员熟悉他、了解他,每次和他交流都真诚相待,理解并接受他的情绪反应,鼓励他接受病情并与疾病和谐相处。辅导员安排一位舍友密切关注他的状态并定期跟辅导员沟通汇报。辅导员作为整个心理帮扶方案的主导者,定期找舍友、同学和老师等沟通小王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在小王患病前期,辅导员每天给小王打电话,询问他的吃饭睡觉等基本情况,每周固定一个时间跟他见面,询问了解他一周的现状、困难等。随着医生给小王药物上的调整及来自支持系统的反馈,辅导员和小王由每天的电话、每周的面谈改为每周电话沟通,小王给辅导员发短信报平安或辅导员给他发送励志短信等。辅导员时刻关注小王的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动态变化,发现任何异常信息便及时和他联系沟通。小王向辅导员发出的任何信息辅导员都会及时给予反馈和正面引导。
3工作成效
医生的药物治疗、心理中心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与身边支持系统的帮助,小王的状况有了变化。他的睡眠和食欲改善较为明显,心慌胸闷症状有所减轻。两周后,辅导员陪他去医院复诊,医生的诊断结果也表明他的情况发生了积极向好的转变。随着治疗的推进,小王的自罪感有所减少和改善,他去医院的复诊时间间隔由最初的两周调整为四周、八周。随着小王病情渐趋稳定,辅导员把帮扶方法、频率都及时做了调整。在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父母教师同学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12月,医生诊断小王可以停止服药,后期只需定期去医院复查。2020年6月,小王顺利毕业,并且进入全国更高学府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由于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轻生风险更大[3]。小王毕业后,辅导员依然和他保持联系,关心他的现状。
4总结和思考
小王从诊断为双相障碍到停止服药定期复查、顺利完成学业,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承受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整个过程中,小王遇上了正视问题的父母、乐于助人的同学、善解人意的老师与咨询师和医生,这些都对他的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回顾小王案例的整个过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在专业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前提下,长达两年时间的心理帮扶达到了一个理想的结果,小王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状态恢复良好,顺利毕业,并且进入他理想的高等学府继续学习,这是他本人及所有参与心理帮扶的人所期望的。第二,在整个帮扶过程中,小王和家长的配合治疗使得对他开展的各项干预措施进展得都比较顺利,有成效。小王本人主动接受专业治疗和帮助,两年多的时间里病情虽有过反复,但最终效果明显。在辅导员的沟通解释后,小王父母打消了顾虑和担忧,理解配合学校的工作,有效发挥了家庭的支持作用。第三,帮助小王的舍友、同学和任课教师,不同角色不同身份人员的分工协作是小王恢复良好的重要保障。舍友对于他症状的发现、配合医生的治疗、学业的完成都起到了最直接有效的帮助。在他食欲不振、嗜睡、上课、情绪关注等方面,舍友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帮助对小王勇敢面对、战胜困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第四,辅导员在为小王提供支持性的环境、挖掘利用好他的支持系统和能力特长等闪光点、给予持续性关注上发挥了沟通协调和帮助作用。在为小王保密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关键少数(舍友、关系密切的三五位同学、任课教师)”了解小王的困境、明确帮扶措施、精准有效地参与到帮助他的过程中。同时,在理解接纳他的情绪反应和需求、陪他去医院诊疗、医疗费用报销和各级分管部门的沟通上,辅导员也起到了纽带作用。第五,双相障碍的发病病因至今未明,一般认为和遗传、社会心理、生物学因素有关,三者相互作用[4]。通过和小王及其家人的沟通和了解,小王的患病可能与遗传、性格和成长环境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沈其杰.双相障碍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2]邓社能.运动疗法配合积极心理干预对双相障碍患者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01):55.
[3]方贻儒.双相障碍临床研究现状与趋势[J].上海精神医学,2011,(01):12-16.
[4]杨春强.双相障碍的最新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2007,(06):408-410.
作者:梁瑞涛 单位: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