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教育活动,心理作业则是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作业,在助力学生心灵成长上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针对当前部分学校心理作业缺失,以及作业布置零散化、口头化和非强制性等现象,从心理作业的开展形式、作用分析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加以探讨,对心理作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以期促进心理教师对心理作业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资料图片)
关键词:课程作业;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些教师认为心理课属于非考试科目,是一门“放松的活动课”,所以不需要布置作业;还有一些一线的心理教师出于给学生“减负”等想法,也不会给学生布置作业。与此同时,部分心理课的作业也存在零散化、口头化和非强制性的情况。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学生对于课程的反馈,进而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也不利于学生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对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有效迁移。2012年,教育部在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做到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由此可见,在中小学心理课堂中布置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心理作业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一、心理作业的开展形式
(一)按作业时间分类按布置时间,可分为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课前心理作业的主要形式包括课前调查、资料收集等。通过课前调查,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明确学生的需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促进教学内容的灵活调整。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资料收集等课前心理作业,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简单思考,对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课堂作业的主要形式包括完成课堂任务和活动、表演心理剧、填写心灵札记等。课堂作业是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可以实时对作业要求进行更加细致的讲解;在学生作答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巡视和询问了解学生的作答情况,评估任务的难度和有效性;在学生作答完成后,也可以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回应。课后作业的主要形式有阅读心理图书、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观看心理电影、在父母或同学的协同参与下完成任务、撰写感受和收获等。
(二)按作业主题分类按作业主题,可分为认知提升型作业、情感表达型作业、实践体验型作业、思维探究型作业、反思总结型作业。认知提升型作业是通过作业实现认知观念的提升,促使学生对世界进行更全面的思考。例如,在讲授“异性交往”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作业上写下自己喜欢的同性品质和异性品质、自己向往的理想型和理想交往模式,再结合教师所讲的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判断某一异性是否符合自己的理想型、自己欣赏该异性身上的什么品质,以及自己对该异性的情感更贴近哪一种,进而判断这种关系应当属于什么类型。通过对异性和异性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澄清自己的异性交往模式,进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异性交往。情感表达型作业是通过觉察、体验和表达情绪,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排解负面情绪、提升积极情绪的作业形式。例如,在讲授“情绪调节”主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作业中完成自己的“情绪调节象限图”。通过在四个象限中罗列对情绪调节有帮助和无帮助的事情,以及对问题解决有帮助和无帮助的事情,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更多的觉察,逐步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实践体验性作业是通过鼓励学生亲身参与某件事或体验某种经历,进而在亲历和反思中获得自我成长。例如,在讲授“团结的力量”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一些细的树枝或木棍,不断累加树枝或木棍的数量,然后尽力折断。通过反思折断一根木棍和折断数根木棍的难易程度,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团结的力量。思维探究型作业是通过作业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不断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创新性和灵活性。例如,在讲授“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之后,可以让学生完成“4I”表格,即思考和罗列如何看待这个不确定事件(Ithink)、如何从自身寻找优势和内部资源进行应对(Ican)、如何从外界寻找外部支持(Ihave)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关怀(Icare)。通过有步骤地思考如何应对不确定,实现助人自助,掌握应对不确定事件的方法。反思总结型作业又叫心灵札记、周记,是以文字书写表达心迹,从而了解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和发现。一般来说,反思总结型作业的提问方式包括“哪一个活动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在书写时,你有怎样的心情”“你在哪些层面对自己有了更新的了解”“你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步和扩展”等。学生可以采用文字、绘画、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完成作业,教师只需要写下一些共鸣语句、反思提问、支持鼓励等语句。
(三)按作业完成方式分类按作业完成方式,可分为个人作业、团体作业。个人作业是以某个独立的个体为单位完成的作业。一般而言,自尊自信、生涯展望、挫折应对、生命价值等与自我心理品质和自我成长紧密相关的主题都以个人作业的形式开展。团体作业是在多人协同的情况下完成的作业。通常来讲,学会共处、同伴交往、合作共赢等与他人息息相关的主题都以团体作业的形式开展。
二、心理作业的作用分析
(一)对于教师而言1.评估学生课堂表现心理课堂面向的是全体学生,需要尽量关注到所有学生。但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教师很难仅凭自身观察和个别学生的分享来了解所有学生的状态和表现。心理作业弥补了这一点,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记录下学生当下的收获与感受,以便教师了解和评估所有学生的课堂表现。2.及时获得学生反馈教学过程不应该是教师的单向输出,而应该是双向的互动过程。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透过学生的文字和表达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教学效果,就像照镜子一样,方便教师随时进行自我评鉴。3.及时改进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应该从学生出发,注重学生的感受与收获。每个学生对于课堂的各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的想法,甚至是教师的某一句引导语都会在学生心中唤起不一样的感受。心理作业可以帮助教师关注到学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不断改进自己的课程设计和语言使用。
(二)对于学生而言1.总结自我的心得感悟心理健康课的落脚点应是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虽然心理课可以借助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启迪学生,但有些活动对于学生的自我成长而言还有些浮于表面,需要再进行更深入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总结,进而使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内心能量,实现自我升华。2.巩固课堂的教育效果心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重在“落地”。教师完成讲解和引导后,学生已经对该部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通过心理作业,学生便可以进一步梳理本堂课的收获,强化自身的内心感受,检验自己使用某些心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达到巩固课堂教育效果的作用。3.见证自我的成长过程学生的心理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会停滞不前,有时候会走入“死胡同”,有时候也会“豁然开朗”,教师、家长甚至学生本人也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成长路径与方向。阶段性的回顾与总结在心路成长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过往的经验、发现自我选择的偏好、总结自身面对困难挑战的优势与弱势、见证自己在不同阶段处理相似事件的行为模式的异同,见证自身在心灵成长上的切实变化。
三、布置心理作业的注意事项
(一)作业形式多样化心理作业应当突破传统作业的程序性、模块化,与国家提出的“双减”政策一脉相承,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性,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
(二)作业内容兼具有用性和趣味性心理作业的目的是助力学生心灵成长,应该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不给学生带来额外的任务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心理教师在布置心理作业的时候,应当以理论为基础,兼顾作业的有用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以积极、主动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作业,在快乐中成长。
(三)重视学生在作业中反馈的心理信息考试科目的作业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心理作业则更多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发生的认知提升、情绪转变、思维进步和自我成长,能够从侧面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心理作业本中表达自己的心理困惑,以及希望获得的支持和帮助。在审阅作业的时候,教师也要多留意学生的书写内容,对于书写内容较消极或留下求助信息的学生,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给予一些反馈,如关心、提醒或建议。
(四)最大化发挥好心理委员的作用心理委员是帮助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在班级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班干部,在推进班集体的心理健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职责之一就是承担或协助实施针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事务和活动,包括分发课堂材料和收集心理作业。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心理委员的朋辈身份,帮助学生提升心理作业的完成率和有效性。心理教师也需要提前对心理委员做培训,包括语言的组织和使用、作业的保存和管理等方面。
(五)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心理作业本在第一节心理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自行准备一个空白的素描本作为心理作业本,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作业本,如在封面设计自己的“姓名画”、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装饰上自己喜欢的贴纸、胶带和装饰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心理作业本具有自身的特色,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形成积极竞争的氛围,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作业本进行积极赋义,从而提升学生之后在心理课堂上的表现。总的来说,心理作业的设置可以帮助一线心理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和个人成长。未来,教师应结合心理作业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采用多种形式布置心理作业,以期发挥作业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淑英,麦淑华.青少年团体心理活动培训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郭艳彪.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业布置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2):25–27.
[3]袁媛.开学第一课:打造“心理味”浓郁的心理课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0):29–31.
[4]周隽.心理课怎么玩——心理教师实战进阶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5]周芸婷.有意思,有意义——小学生心理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4):44–46.
作者:方庆园 邓青婧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