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创立于1945年,是培养中国演艺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多年来,学校秉承“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模式”的教学传统和“至善至美”的校训精神,坚持办人民满意的艺术教育。学校在编导艺术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强化艺术教育大众化理念,科学创新编导艺术人才培养机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编导艺术人才,形成的教学模式更是被誉为戏剧、戏曲导演和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上戏模式”。
夯实编导人才培养基础
(相关资料图)
艺术教育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提高艺术修养及能力的重要方式。艺术教育既要教授艺术技法,也要通过训练培育和创作实践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表现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坚持艺术教育大众化理念,明确新时代编导艺术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搭建编导艺术人才实践的平台与基地,夯实创新编导艺术人才培养的基础,突出新时代编导艺术人才培养特色。
通过交流演出、教学实践交流和教师交流座谈等形式,学校与多所兄弟艺术院校就当前编导艺术人才培养展开深入交流。与校外实践基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艺术教育及网络直播实践基地,深化艺术教育协同发展,推动文化人才互融互通。积极与优质艺术机构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和艺术实践平台。同国家大剧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共同打造艺术创作展演平台、师生实践平台、艺术普及平台、艺术课题研究平台,为艺术人才成长进步搭建更大舞台。
搭建编导人才培养渠道
学校多措并举落实艺术教育大众化理念,创新搭建编导艺术人才培养的渠道,构建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更多编导专业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开办国际导演大师班、国家艺术基金导演人才培养、国家艺术基金木偶编导人才培养等课程项目,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毕业作品、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编导作品(影视导演方向)专升本毕业作品展映等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专业实践能力的平台,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学校承办研究生戏剧影视编导暑期学校,邀请知名教授、艺术家组成的授课团队开展讲座与工作坊,对学员作品进行针对性指导,旨在聚焦戏剧影视编导相关话题的研讨、实践和探究,为研究生的专业成长和实践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邀请中国东方歌舞团等多家单位的著名编导到校开展关于舞蹈编创的学术讲座。编导老师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和实验法深度解答学生提问,启发和鼓励学生从感受最真实的生活出发,去寻找创作的切入点,并鼓励学生以内容为初衷,为作品内容定位把关,树立正确的作品导向。开办影视编导高级课程研修班,由影视学界泰斗、行业翘楚和国际名师联合授课,聚焦影视内容创作专业技能的更新与产品化转换,为学员提供业内头部影视机构和实践基地的实践和就业机会,扶植优秀学员创作影片,并推送到国内外电影节参展。以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导演领军人才培养》为抓手,针对性地讲授《导演构思与导演创作》《导演原创力的开掘与拓展》等课程,组织经典作品观摩与解析,举办多期导演沙龙及《青年导演论坛》,邀请多位学者、导演开办系列专家讲座,着力培养“扎根本土、放眼世界、融贯中西、勇于创新”的当代导演领军人才,最终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当代舞台艺术精品。
拓展编导人才培养方向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对编导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学校紧抓数字化媒体带来的机遇,不断创新拓展编导艺术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编导艺术人才,赋予艺术教育大众化理念更多内涵。
学校打造定位为“电影电视和新媒体中心”的浦江校区,开设《新媒体文化创意与传播案例分析》《转媒体艺术》等课程,推动多学科、多门类艺术专业的融合发展。每年举行新媒体演艺创新国际专家研讨会/工作坊,以“智能化时代的数字演艺创新”等为主题深入探索“艺术+科技”的广泛融合,探索艺术与科技相互驱动以实现数字演艺的跨界式创新的实现路径,构建跨文化、跨领域的“新媒体演艺创新”之路。开创了文理融合、艺理融合的先例,对推动工科文科融合发展,提高创新型高质量人才培养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新媒体、融媒体环境和背景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影视编导实践操作水平和对影视作品的鉴赏和思辨能力,致力于培养在新媒体形态下具备内容创新和模式运作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打造编导人才培养的队伍
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创新编导艺术人才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的投入,以保证为人才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学校着力强化教师队伍的艺术教育大众化理念,引导教师既做编导知识的教授者,也做编导知识的探索者与创新人。
学校多措并举打造了一支由在职教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及驻校艺术家组成的教师队伍,师资力量雄厚。大力推进青年教师规范化培养计划,连续三年主办青年教师校规培成长营,助力青年教师习得教育经验的同时激发教育信仰,推动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注重打造青年教师新生力量。举办以“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的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为教师教学创新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与新任务,助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