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允许孩子遵从内心的感受很重要?
01
(相关资料图)
“4 岁的琪琪和她 7 岁的哥哥莱克斯一起去外婆家。到外婆家后,外公先抱了莱克斯,接着准备抱琪琪。就在这时,琪琪跑开了,一边跑还一边说:“不要抱!”
外公朝她走过去,说:“我都好几个月没见到你了!让外公抱抱吧!你不让我抱,我会难过的。你不想让我难过吧,宝贝儿?”
琪琪的妈妈塔莎感到有些生气,同时又觉得对不起孩子的外公;外公看上去非常难过,可琪琪显然也很抗拒。塔莎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跟我一起来说这句话:“我的身体里只有我。我是唯一知道我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的人。”
让我们继续:“我的身体我说了算。我的身体边界我说了算。谁能触摸我、触摸多久、在什么时间触摸,我说了算。我可以今天喜欢某样东西,明天就厌弃它。我可以喜欢触摸一些人,而不喜欢触摸其他人。我是唯一能做这些决定的人。”
再接着说:“有时候,我听从内心的想法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可别人却不喜欢,他们会反对。他们会谈论他们想从我这里得到的东西,而不是重视我告诉他们的我想要的东西。我的职责不是让别人高兴。他们不舒服是他们心里的感觉,那种感觉不是我的错,我也没有义务帮他们摆脱那种感觉。”
好的,我们先说到这里。
注意,你听了这些话有什么反应吗?你想起了什么?那些东西跟你小时候学到的东西一致吗?跟你现在做事情的方式一致吗?在你的童年期、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情况又如何?在讨论孩子的身体主权(对身体的控制权)话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检查我们自己的脑回路在这个问题上会有怎样的反应。
我们看待和行使身体主权(所有人都有权完全控制自己的身体)的方式会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的孩子。我们认为自己有权掌控我们的身体,这种意识并非来自课堂或书本,而是来自我们的早年经历,即我们那时候是否觉得自己有权这么做。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我能否对他人说不,哪怕他们会不高兴?”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取决于我们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做了什么。
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孩子们的字典里有“不”“我不喜欢这样”“别这样”这类表达。我还希望他们拥有或许更加重要的东西——使用这些表达的能力。
这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所有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都会知道“不”或“我不想”这样的词语,但真正能够运用这些词语来维护身体边界的自信却来自孩子在我们陪伴下的早年经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没有鼓励孩子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是否愿意,是否舒服),或者有没有劝说孩子把这些感受抛到一边去,以此来让他人高兴。
请注意,我说的不仅仅是允许孩子自己决定是否让长辈抱这件事。琪琪的例子非常典型,因为它代表了取悦他人和遵从内心感受发生冲突的情形,但是还有许多时候,孩子遵从内心感受的脑回路尚未成形。当孩子对是否参加别人的生日聚会有些迟疑的时候,当孩子被某个善意的玩笑惹恼的时候,当孩子刚吃了几口饭就说自己吃饱了的时候,当孩子说黑咕隆咚的地下室让她感到害怕的时候,所有这些情形都是孩子形成脑回路的时候。
别忘了,孩子们总是在问问题,问题之一便是:“我比别人更了解我内心的声音吗?还是说,只有别人才能正确判断我该怎样去感受?对于我自己的感受,我的理解正确吗?还是说,我得靠别人才能正确理解?”。
我们来看下面这些例子,注意父母的两种反应,一种反应能鼓励孩子建立遵从内心感受的脑回路,培养说不的能力,另一种反应会让孩子形成自我怀疑的脑回路。
02
1)孩子对参加生日聚会感到迟疑
遵从内心感受的脑回路:“你不大确定要不要跟别的孩子一起玩。没关系,慢慢来。”
自我怀疑的脑回路:“你太可笑了,赶紧去跟你的朋友们玩!”
2)孩子被善意的玩笑所伤害
遵从内心感受的脑回路:“看得出来,你不喜欢我那么说。我相信你的感觉,我不会再说了。”
自我怀疑的脑回路:“老天,你太敏感了。拜托。”
3)孩子在吃晚饭时说自己吃饱了
遵从内心感受的脑回路:“你的身体只有你了解,只有你知道自己有没有吃饱。需要注意的是,晚饭结束了就没有东西吃了。你可以再检查一下,听听内心深处在说些什么,确认你今晚确实吃饱了。”
自我怀疑的脑回路:“你不可能吃饱。你还没怎么吃呢。如果你想离开饭桌,就必须再吃 8 口。”
4)孩子说她害怕黑乎乎的地下室
遵从内心感受的脑回路:“黑乎乎的地下室让你觉得有些害怕。这件事你比较了解,我相信你的感觉。我很高兴你能把这件事说给我听。”
自我怀疑的脑回路:“你真能演戏,得了吧,地下室有什么好怕的。”
在所有鼓励孩子形成遵从内心感受的脑回路的例子里,父母都相信孩子的感受。这并不代表父母允许孩子以特定的方式行事,而只是说,父母认为孩子的感受是真实的,是真相的一角。
在每个自我怀疑的脑回路的例子里,父母说话的方式都像是父母觉得孩子应该有的感受比孩子实际表达出的感受更接近“事实”。于是,孩子们在被反复告知“你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产生了自我怀疑。
所以,我建议所有父母停止对孩子(甚至对任何其他人)使用“太夸张了”“真能演戏”“你太敏感”“胡说八道”“夸大其词”“荒唐可笑”这样的表达。这些都是涉及心理虐待的表达,都会让孩子知道你不信任他们,而这也会让他们形成不信任自己的脑回路。
好了,我们暂停一下,检查自己有没有内疚感!留意任何“不会吧……我全弄错了”或者“我是最差劲的父母”的念头。我也有过这些念头,我保证,所以我知道心里有这样的念头会有多痛苦。把一只手放在心脏的位置,脚放平,做几次深呼吸。告诉自己:“现在还不晚,不论对我还是对孩子来说都不晚。我的这种反应表明我关心孩子,而不代表我是坏父母。我愿意反思,愿意尝试新的做法,这说明我是立志打破恶性循环的勇者。”
03
育儿工具箱
■ “我相信你”
要想建立遵从内心的脑回路,孩子需要首先建立自我信任的脑回路。
如果孩子不信任自己和自己的感觉,他们就不会相信自己有能力为自己做决定。
如果你的女儿告诉你她很冷,可你却一点都不觉得冷,那么请相信她:“你很冷,是吗?我相信你。我们来看看该怎么办。”
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他不喜欢你胳肢他,那么请相信他:“我知道了。你觉得被人胳肢很难受。我相信你,我很高兴你能把这件事告诉我,我不会再胳肢你了。”
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他在看动画电影时感到害怕,那么请相信他:“这个片子有点吓人。我相信你。”
■ 说出孩子的感受
有时,我们不知道孩子遇到了什么事情。我们或许能看出他不高兴,但我们既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不高兴。
也许你的儿子是因为一件红衬衫而大发雷霆,可红色明明是他最喜欢的颜色;也许你家的 9 岁女儿在你出门上班时突然情绪失控,可过去 9 年你都是这样去上班的。
这种事往往会使你忽视孩子的感受,让你说出我建议所有父母停止使用的那些涉及心理虐待的表达。遇到这种事,我喜欢直接说出孩子的感受,以此来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相信孩子,接纳孩子的感受,即使我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例如:
“这件红衬衫让你觉得不舒服……”
“我今天跟你说再见的方式让你觉得不舒服……”
你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不代表那些感受不存在,直接说出孩子的感受能让你和孩子的心靠得更近。
■ “你的身体里只有你”
我总是找机会跟我的孩子们说下面这句话:“你的身体里只有你,所以你喜欢什么只有你知道。”遵从内心感受的核心是这样一种信念,即只有我们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什么,只有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有我们知道最舒服的存在方式是什么。
如果你的儿子说:“我喜欢反着穿衬衫。”那么你或许可以这样回应他:“你的身体里只有你,所以你喜欢什么只有你知道。
”如果你的女儿告诉你:“我一点也不喜欢粉红色!我喜欢绿色。”那么你就可以这样回应来提升她的自信:“你的身体里只有你,所以你喜欢什么只有你知道。”
你或许还可以加上一句:“你知道怎么做最舒服,这一点很厉害!”或者:“你非常了解自己,这一点特别棒!”
■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我喜欢围绕“遵从内心感受”这个话题向我的孩子们提出激发思考的问题。我也喜欢围绕其他话题这么做,因为孩子们在鼓励思考的氛围里学得最快,而这样的氛围就来自提问。
但我发现,涉及“遵从内心感受”的问题尤其能激发思考,所以这一做法也尤其能促进孩子的学习。下回你可以跟孩子好好聊一聊的时候(你跟孩子在一起的安静又闲适的时刻),你们就可以一起谈谈做决定、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以及忍受他人的痛苦等话题。
我会这样开场:“我有个有意思的问题问你……”接着在下面这些问题里挑几个出来问孩子(不要都问!):“你觉得做你想做的事情更重要,还是做让别人高兴的事情更重要?如果你只能做一件呢?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去做让别人高兴的事情,而不是你想做的事情?在什么情况下,你觉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特别重要,哪怕别人会特别不高兴?要是你做了你想做的事,别人却对你发脾气,那该怎么办?这说明你是一个坏人吗?为什么是,或者为什么不是?
04
实践时刻:案例分享
塔莎想到要遵从内心的感受,她希望她的孩子们能努力去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即使这么做会让别人不高兴。她知道,这些会在一生当中起作用的脑回路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
塔莎对琪琪说:“你不想让外公抱,是不是?这没问题。你的身体里只有你,所以你喜欢怎么做只有你知道。还有一件事,你看,外公很难过,因为他想抱抱你。不过这也没问题。我们拒绝别人时,别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感受。你没必要因为别人不高兴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然后,塔莎走到父亲身边对他说:“我想让我的孩子们知道,他们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这件事非常重要。我知道,你可能不同意我现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没关系,但是请不要让孩子为难。”
作者:贝姬·肯尼迪博士,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三孩妈妈,被《时代周刊》誉为“千禧时代父母的教养教练”。曾以最优学业成绩获得杜克大学心理学与人类发展学学士学位及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本文选自书籍《看见孩子》,转载已获授权。
朋友们大家好,微信最近改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