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预见2020·商科教育如何服务创新中国”为主题的“第三届新华网商学院沙龙活动”19日在京开幕。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三十余所知名高校的商学院领导、MBA中心主任以及教育界代表共聚一堂,共谋商科教育如何与时俱进服务国家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在中国早已成为热词。早在2016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就已为2020年设下了目标,提出“到2020年,我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要提升到第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新华网总裁助理姚予疆在题为《预见2020 为打造创新型中国储备商学院人才》的致辞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姚予疆认为,“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深化教育教育改革是广大商学院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他同时强调,在移动互联网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商科教育更要重视加强与世界各国商学院的合作交流,学会“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他表示,商学院作为培养未来商业菁英的摇篮,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帮助企业家创新求变。“商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要求,商学院有责任服务国家战略,这为商学院的教育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和要求。”
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杨斌在致辞中表示,商学院的发展现在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国家的发展形势为管理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学校不妨打开自己的校门,让更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人员参与到课程的设计、教学当中来。“这不仅让商学院的发展赢得新的上升和增长,同时也是让商学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杨斌建议,商学院的同行可以做些研究,出点题目,办些新的有建设性的项目,参与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当中来,推动区域发展战略的落地。最后,他建议商学院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除了对学生的课业、学业以及目前的职业发展有所了解之外,还是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对于他们的志向以及对于他们过去的信用和操守有所考评。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谢小云、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部副主任何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董明随后进行了主旨演讲,发表了各自对于商学院教育的独到见解。
谢小云在发言中表示,时代快速更迭,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依靠传统职能划分的管理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管理的应用场景已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商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互联网时代让企业变得更加多样化,新经济和新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企业的组织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环境出现了瞬息万变的趋势,中国工商管理教育也正在面临范式的转换。
何桢一直在质量管理领域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演讲中,他介绍了我国的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的整体状况。“如今的MBA教育早已不仅仅是追求拿到一个硕士学位这么简单,我们发现,有很多拿到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同学重返学校就读MBA,他们是在真正以追求知识获取为导向。”他指出,MBA项目的挑战在于探索培养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董明在发言中运用对比数据分析了学生选择读MBA的诉求:一些人希望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一些希望改变自身职业规划,还有一些人则是希望获得职位上升。“如果知道了这些学生的诉求聚焦在什么地方,未来MBA的项目就可以针对性地提出或者说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出来。”董明在发言中表示:“上海交大安泰MBA将继续办学的优良传统,‘质量为先、持续创新’,持续探索和实践新的培养模式。”
在首场圆桌对话中,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广斌、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汪涛、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侯丽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叶康涛围绕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管理人才助力企业国际化经营制胜阐述了各自的理解。
“如今,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对商科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是单一、片面的课程开设远远不够”,汪涛认为,跨国管理人才培养要深植学校优势,思考如何调动、获取、配置资源,进而把整个人才培养的活动变成一套整体、系统化的战略,这是很多学校仍需要努力的地方。叶康涛说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确实存在一些有待提升的地方,但如果可以植入我们区别于对方的文化特色,则能有效地实现优势转化。”侯丽敏认为,对于立志成为跨国管理人才的MBA学员来讲,要深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更好地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她认为,学生要具备“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根植本土”三方面的素质。王广斌表示,商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有“竞合”的思想,单纯把别人视为竞争对手或者把自己仅视为一个学生去学习可能都是不够的,商学院一定要遵循自己的独特性,商学院只有把自身放在大的环境下和产业背景下才能走得更长远。
第二场圆桌对话中,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国俊、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何欣、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平淡、哈佛企业学习中国CEO李梁梁围绕着获取知识途径产生的新变化——“知识付费”,从各自理解的角度展开讨论。
在李国俊看来,信息时代让知识获取变得更容易和方便,面对海量知识,人们也乐于看到有专业人士帮助其将知识进行梳理整理和系统化。他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商学院的创新和探索:在课程建设中既“引进来”也“走出去”。“把商业管理经验及时补充到课程内容中来的同时,也对新的业态、新的运营管理方式进行调研和总结,使它变成有用的知识,能够精准地给用户提供服务。”何欣则认为,人们可以依靠付费获取信息,但“不管用什么渠道获取信息,都需要自己投入真正的精力,把它转化为每个需求者真正的知识。”“哈佛商学院把传统研究结合实践,开发出非常多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付费的方式,由经营者个人、商学院,学生去购买。”李梁梁在发言中表示,哈佛商学院正在不断地把全球商学院教授做的研究转化为产品。
在最后一场圆桌对话环节,复旦大学MBA项目副主任孙龙、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BA项目主任施骞、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MBA中心主任陈亮、法国里昂商学院EMBA项目主任张伟伟围绕“新时代商学院国际化办学如何迈出新步伐”展开阐述与互动交流。
走进新时代,不少国内商学院都在调整自身定位和策略,积极寻求与海外商学院的合作关系。孙龙说,很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了影响力,这自然而然带来了对中国教育的大量需求。陈亮表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让教育理念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步伐走出去,学校与中东欧和东南亚都展开了合作。迈向国际化发展的商学院对生源素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张伟伟说,法国里昂商学院将来打算招收具有创客精神的学生,用创客的文化教育学生,给社会带来更多创新的企业家。走出去就是国际化办学吗?对此,施骞认为,国内同样也要有国际化的东西,真正的国际化办学是学校坐落在这里,所有人都吸引到这里来读书,他畅想,未来,商学院办学将会是另外一种模式:一个项目、一个学院甚至一所大学,都很可能只是一个平台的概念,在这个平台上,很多人都可以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