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是将知识技能通过互联网,借助智能手机端变现。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产生了新变化,这些新途径正影响着传统教育行业,比如以传统商学院为代表的管理教育,正面临大量商业教育被搬到在线平台的挑战。在日前举办的“新华网第三届商学院沙龙活动”上,围绕“面对知识付费,传统商学院如何满足日益变革的时代需要不断突破自我?”这个话题,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国俊、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何欣、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平淡、哈佛企业学习中国CEO李梁梁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分享了他们的见解。本场对话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平淡主持。
“获取了知识”不等于最终“掌握了知识”
何欣认为,在付费经济时代,互联网改变了知识传播和转移的方式,“这种消费趋势的改变,对理论见长的老师与实践见长的老师而言都需要更新学习观念,才能适应现在实践情景下、理论引领下有效的教育。”高校怎样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呢?何欣认为,高校要利用好互联网带来的实现跨区域、跨时空的有效途径;同时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教育,“要让老师们找到在新的实践情景、理论引领下更为适应的有效的传授知识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何欣表示,“我自己也会花钱去买知识”,他认为,对于一名商学院的老师来说,付费去参加一些相关会议是“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和分析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要花时间精力去和企业在一起”。
他认为,在现实工作中,在知识付费的时代,仍可以发挥商学院一些固有优势。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是防守型策略;而与此同时,借鉴一些融入有效的虚拟、模拟的课程,可以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效率。
产品创新来自于需求 知识付费的快速发展正反映了存在大量需求
“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的快速增长,正反映出大量需求的存在。中国的学习者,尤其一些年轻人,大家在快速发展环境下想学习商业知识,所以有产品出现,但是产品出现之后爆发式增长,可以看出来这个供求不平衡。”李梁梁在发言中简要介绍了哈佛商学院在“知识开发”、“知识付费”过程中的种种实践。他表示:“哈佛商学院之所以在中国设立机构,一方面是因为关注中国目前快速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希望这个机构在中国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中心。”
李梁梁说:“不少商学院院长表示,时刻要思考给用户,给企业创造价值,问自己有没有创造价值,从价值的角度去思考商学院。现在我们是在探讨能否把商学院的研究,教授的研究,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一种原材料的内容,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颠覆式的创新。”
“知识付费需求的大量出现对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李梁梁认为,商学院在知识付费时代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是“值得信赖”,因为“我们所提供的知识和课程基于教授几十年的积累。”因此,更要思考在不同的时代,商学院能否创立一种机制,把专业人才引进来做专业的事情,配合教授,教授的课程和研究等原材料转化成新的形式,这是商学院在战略层面所要做的思考。
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商学院应调整教育模式与方法
李国俊在发言中将“知识付费”的群体分为三类:一类是“通过付费,做感兴趣的事情,获取想知道的知识。”第二类是“为提升技能、实现价值,或者追求生活目标,带有目的去选择。”第三类则是使用网上在线支付的形式。他表示,我们首先,一定要求“新”。商学院的老师首先要接受新的理念、新思维,并将之梳理成系统化的知识,精准传授给学生;其次要学习应变。要有超前的预判,并按新理念去总结知识和经验。
李国俊认为:“人们不论用何种方式和渠道获取了知识,想要真正掌握它们,都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离不开教育。”他在发言中从“开放资源”、“课程建设”等角度分享了学校的相关做法。他强调:“不管环境如何改变,商学院都需要守住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也需要调整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去适应新的知识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