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适于儿童生活的城市才是有底蕴、有魅力、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适合儿童生活居住的儿童友好城市的文化建设,应以提高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水平为重要抓手,共同努力让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成为塑造城市文化、凝聚城市精神的美好风景。”在11月10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儿童阅读发展论坛上,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如是说。
(相关资料图)
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会同22个部门制定并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
此次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国家图书馆主办,主题为“公共图书馆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来自图书馆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城市公共文化事业的优先规划、文化资源的优先配置,推动“儿童优先”原则融入儿童阅读领域。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一级巡视员陈彬斌指出,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文化权益,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利益和诉求,将“儿童优先”原则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和顶层设计,不断扩大面向少年儿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熊远明作了题为《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梳理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发展现状,并从服务规范建设、服务体系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智慧化转型、阅读推广拓展等8个方面,展望我国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未来发展愿景。
在专题报告环节,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柯平、武汉大学二级教授黄如花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的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围绕未成年人服务评估、少年儿童信息素养教育、公共图书馆少儿读者延伸服务、未成年人阅读生态构建、面向少年儿童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少儿图书馆空间设计、未成年人服务体系化建设、城市特色文化空间建设等话题,分享公共图书馆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经验。
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馆长李晓明以中美两国公共图书馆少儿读者延伸服务为例,探讨公共图书馆如何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她认为,公共图书馆要关注特殊群体需求,守护并传播“儿童优先,普惠共享”理念;同时应多元参与,凝聚合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合作体系;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开创图书馆儿童服务新模式。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宋卫说,“未成年人阅读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只有政府、学校、家庭、图书馆、出版界、民间组织等各种力量以及儿童读物的创作、出版、评论、使用等各环节协作推动,少儿阅读推广才能有效地开展。”
宋卫介绍,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全市各中小学图书馆于2014年启动“常青藤”建设行动计划,致力于构建深圳市少年儿童文献保障体系,方便中小学生多途径阅读文献、就近借还图书。截至2022年年底,共有150余所学校加盟。此外,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还开展了阅读推广人(作家)进校园、“我最喜爱的童书”进校园等活动,并为儿童建立阅读档案,进行阅读跟踪和阅读测评。孩子们可以通过“阅读榜”了解各校推荐书,了解其他孩子在读什么书,让每种书都成为一个“社区”,孩子们可以对自己喜欢的书发表书评和感想,以书会友。
儿童友好的图书馆应该什么样?中国图书馆学会未成年人委员会副主任卢秋勤介绍了今年7月刚开馆的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的空间设计。该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微微起拱的建筑犹如一拱虹桥矗立在湖边,其设计理念取自莫奈的《桥》,寓意为“图书馆是联系着人类的童年与成熟未来的桥梁。”
馆内分布着大小不同、高低起伏的圆形书架,一棵高大的“智慧树”与中庭、螺旋楼梯连通,一本本整齐排列的书籍向上延伸入开放式穹顶,展现枝繁叶茂的阅读生命力。“以孩子为本”的设计细节随处可见:根据不同年龄段需求,各层公共空间设置了各类阶梯式阅读交流空间。不仅有全预约管理、阅读账单、特色阅读信息引导等读者服务平台,还提供特藏知识驿站、数字资源检索等智慧空间。最令小读者喜爱的是被誉为“图书高铁”的德列孚自助还书分拣系统,它自地下一层贯穿至顶层,透过玻璃幕墙,孩子们可清晰观看归还的图书被智能分拣和自动递送到相应楼层的整个过程。
卢秋勤表示,未来,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将开展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阅读推广活动,让孩子们乐于参与和体验,营造城市少儿阅读氛围,助力培育城市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