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积极进取时,其精神也必然是饱满的;当一所学校处于上升阶段时,也必然是充满活力和人心思齐之时。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一所学校,推崇诸如以下几方面,或是这几方面表现突出时,也往往意味着这个集体已开始有走下坡路的征兆了。
其一,集体只剩下一种声音。这种声音,不是指集思广益达成目标一致的共同心声,而是只剩下一个人的声音。清朝诗人龚自珍有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如果想让学校有特色、有活力,教师个体是否有思想、学校是否鼓励教师有思想、学校重大事项是否集思广益等,便尤为重要。此外,民主治校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一个趋势和要求,但现实中也常有因为监督乏力、暗箱操作等,使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的例子。在这种情形下,以“一致同意”的民主之名,行“一言堂”的专断之实的局面便容易出现。
倘若一个集体剩下的只是最高管理者的声音,其他管理人员及广大教师只是服从者和执行者,最终会导致集体活力逐渐消退。在缺乏民主氛围的环境下,后续的决策失误甚至腐败也难以避免。现代管理学理念下,团队中出现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反对的声音,恰恰是一个集体应有的正常状态;凡事都“一致同意”的局面,反倒是难言正常的情形,应该引起关注和警惕。
【资料图】
其二,考勤上不断上紧“发条”。必要的考勤制度是单位管理中的基本制度,也是达成绩效的必要条件,但过犹不及,尤其是对“做良心活”的教育工作来说,过分迷信考勤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其效果常常适得其反。一个处在上升状态的团队,其员工一定是精神状态饱满并认同团队理念的,不用扬鞭自奋蹄,不需要制度的强力督促,就会自觉自愿地把活儿干得漂亮。在这样的学校里,其员工必定切身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关爱,从而发自肺腑地“以校为家”。
同样,如果一所学校特别青睐于“抓考勤”这种管控方式,那就意味着其他很多手段是无多大效力的。此时教师们感受到的不会是温暖的关照,而是冷冰冰的约束,单位的发展前景自然不会被看好。假如一个单位把考勤工作做到了细致具体,甚至是无以复加的地步,如采用各种现代监控手段和限制制度,包括大幅扣薪等,工作时间看似得到了保证,但对学校发展来说却是得不偿失的。在并不相信人的自觉性的制度面前,人心也已随着冰冷的制度而冷却了。最终,学校的向心力必然是越来越小。当考勤制度严苛到一定程度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心涣散的局面也自然渐渐浮现出来。
其三,对考试成绩的推崇成为团队的常态。学校办学,学生成绩是必然要求,但如果将其作为对教师考核、奖惩的主要依据,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主要凭证,那带来的必然是对师生身心的过度开发。在以成绩为中心的文化氛围下,教师的心态注定无法淡定,会运用种种手段提升所谓的成绩,也就绝不会只有“常态”了。这样的成绩是以教师和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换来的,疲惫、倦怠、乐趣丧失甚至身心出现问题等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常态。
其四,靠以评选诸如“后进分子”等管理手段维持集体运行。现代管理推崇的是民主和人文意义上的科学性,譬如正面激励制度等。然而,有一些学校却将评选“落后分子”作为抓手,人为地将集体成员分为三六九等。这种简单、落后而粗暴的做法,不但会让团队的和谐气氛逐渐消退,也会造成人心惶惶、互相猜忌和人人自危的局面,不仅极易造成团队撕裂和一盘散沙的结果,其实也昭示了管理者对自身管理行为的不自信。
一个组织或机构之所以兴盛,很大程度上缘于能凝人心、聚人气。古今中外的管理学早已证明这样的理念:高明的管理,是想方设法激发人性中的“善”,是让身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被尊重,感到自己对于团队的重要性。反之,拙劣的管理着眼于以甄别为目的的管制或是打压,是想方设法激发人性中的“恶”。
其五,学校师生的生活单调得只剩下工作和学习。当这一局面出现时,也就意味着团队的活力在快速走向衰减。众所周知,学校应该是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场所,如果没有丰富而有效的精神生活支持,教师作为教育中最关键的因素,其业绩提升的空间也会日趋缩小,又谈何创造力呢?
除了教师个体的精神生活,学校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尽可能地为丰富师生精神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如引导师生进行阅读研究,培养兴趣爱好,参与文体活动、交往和游历等,通过多种途径涵养其精神世界。
人心、人气、活力,是一个集体的核心因素,在教书育人的学校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学校要想根深叶茂,最重要的应是凝聚人心、汇聚人气、释放活力,按教育规律办事。否则,即使硬件设施再先进,校园规划再壮观,办学口号再漂亮,当人心、人气、活力等逐渐低落时,学校也只能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了。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潍坊锦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