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对我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扬州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新工科”建设要求,以国家级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学院”为载体,集聚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可复制的人才培养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提出“产业牵引、四方联动、开放融合”的新理念。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要求和工程人才培养特点,扬州大学以扬州大学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作为改革试验区,贯彻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依托,对全校机械类、电气类、信息类等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新格局。 2011年,扬州大学提出“面向产业升级,融合多方育人资源,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的思路。2016年,学校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共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学院”,2020年和2021年分别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和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扬州大学整合政府、行业和企业等资源,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课程内容与从业能力、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有机融合,通过构建“产教联动,精准协同,互融互通”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从业能力更加匹配。 建成“政府指导、行业协会搭台、产业牵引、学校主导”的新机制。扬州大学建设六大协同育人机制,更好实现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建立政府+行业协会联合投入保障机制,按照省市合作、市校合作、校企合作协议连续滚动支持;建立教师+工程师的“双师型”联合授课机制,校内教师主要进行理论教学,工程师利用企业产品和研发项目开展教学;建立理论知识+案例库的教材编写机制;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企业生产车间的实践教学机制;建立学科竞赛+产品研发的创新成果孵化机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建立学校课题+企业真题的毕业设计选题机制,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开展“政府支持、行业引导、产业支撑、双师双能”的新实践。为解决校内外育人资源不够集聚的问题,扬州大学集聚四方资源、强化平台建设,省市政府政策支持、行业联盟指导,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形成了互惠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2013年、2016年和2019年江苏省与扬州市连续共建扬州大学,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智能制造装备等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平台建设。行业协会出台装备制造业发展纲要,提出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产业优势,校企共建5个模拟仿真平台、8个智造联合实验室、1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工场。集聚四方人才资源,打造一支含50多名省产业教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四方联动,凝心聚力,开创了“多主体、多维度、立体式”人才培养新格局。 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人才培养经验。“产业牵引、四方联动、开放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模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满意度超过96%。学生通过现场教学、项目嵌入式学习、真实项目与案例训练以及学科竞赛等环节的培养,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学生每年从企业课题中凝练出80余项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依托项目成果参加学科竞赛,年均获省级以上奖励500多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与实践对地方政府、本地行业、区域企业与兄弟高校的辐射与示范效应明显。产业学院协同地方政府搭建了有影响力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为长三角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培养了大量“接地气”的产业急需人才。 (作者系扬州大学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