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同学们,这是劳育基地刚刚收割的稻谷,品种是甬优1540……”近日,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高砂镇冲厚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的专递课堂教室,正在进行着一场特别的劳育课。沙县区金沙第二小学的50余名孩子在大屏前跟随劳育基地教师李金华了解秋收相关农事知识。
为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2022年5月,沙县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正式揭牌。作为省级劳动教育基地,该基地依托区域内丰富的农林资源,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包括农耕体验、蔬果采摘、茶事体验等劳动实践资源。
李金华原本是沙县区高砂镇乡村学校的教师,听说区里准备打造劳育基地,凭借自身丰富的农耕知识,带着自信和热情义无反顾地参与进来,成为劳育基地的一名全职教师。但是劳育基地真正开始建设后,便遇到很多困难。劳育基地里这么多土地,要选择种植哪些农作物才能既适合当地土壤,又适合学生参与劳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知识更新换代,传统劳作方式显然已不适应现代的劳动教育。于是,李金华开始不停地往返于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劳育基地之间,从水稻品种的选择,到现代农业科技的融入、学生劳作方式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反复与农业专家打磨。
7月,李金华在田间亲手教授孩子们传统插秧的方法,同时安排先进的播种机和农业无人机参与劳作。就这样,专家推荐的优质水稻、玉米,被孩子们一颗颗种在了劳育基地的稻田里,茁壮生长。
“城里来的学生在农民的指导下学习插秧,孩子们觉得很新奇,以为大米是从超市买的,到了这里才知道大米是从泥里长出来的。”常年奔忙于田间,李金华面庞黝黑,开心地同我们分享着学生的趣事。
“劳动教育光有田地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教室,能给孩子们传递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劳动实践相结合。”随着越来越多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劳育基地又承包下了另一个乡村的冲厚小学空置的校舍和附近的山间田地,准备扩大规模。不过,新的困难又出现了。每次参与劳育的学生多,但劳育基地师资匮乏,怎么给近百名学生同时上课呢?好在此时,沙县区智慧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已经落地生根,劳育基地引入了“三个课堂”,每间教室里都装上了音视频互动操作的一体化设备,一次性解决了这些问题。
一位教师在教室里上课,其他教室的学生都能一起听课;还能通过网络远程为其他学校开设劳育课,展示劳动过程。受疫情影响,城市学生来不了乡下,李金华就把带着泥土的萝卜秧苗和种子搬到教室,通过“三个课堂”跟城市里的学生分享种萝卜的知识。困难一个个解决了,李金华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憧憬:“未来我们还会设计更多的课程,除了农作物,还可以讲授花卉等观赏植物的种植,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目前沙县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已经覆盖南阳乡大基村、高沙镇冲厚村和夏茂镇东街村等地,总面积达300亩。依托“三个课堂”,城乡教育资源被盘活,正如李金华所说:“城区有城区的优势,乡村也有乡村的优势,通过智慧教育设备,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农业,了解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不忘根不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