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022年9月,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开设专栏,为小学生评改作文。作为文学评论界的资深专家,孙教授和小学教师分享“改作文”的方法,阐述“修改”的理念。在谈及开设专栏评改学生习作的原因时,近90岁的孙教授提到了三点: “第一,作文和讲读课文不同,讲读课文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作文是手工业劳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学效果,不能指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 “第二,我在中学生时代,看过解放初期的《开明少年》上面有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病院》,每期一篇中小学生的作文,叶圣陶先生用注解的方式指出其中的毛病。我读后受益匪浅。但是叶圣陶先生没有全面修改,反复对照。我这里加以改进。” “第三,最近看到有些小学语文刊物上的学生习作指导思想有问题,一是太多大人的话,二是太多机械的流水账,三是没有主题贯穿。这是因为,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懂得反映客观、贴近生活,不懂得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确立自己的主题。” 这三个原因,正是当前小学写作教学中最为典型的三个问题,对提升写作教学质量很有启发。 启发一:去除对范文的过度依赖教学中,教师普遍喜欢使用范文,试图从中提取“一般性的理论”,指导学生写作。范文作为支架,的确产生了效果,让学生感觉“好写”。特别是教科书中的“精讲课文”,更是典范的展示。然而,提供范文只能是一种渠道,不能作为写作教学的全部支撑。对范文的公开讲解,不能取代对写作个案、典型问题的专项研究。这一类教学方法,目标不明、方法单一,且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体验。具体如下: 第一,范文是写就的篇目,涵盖丰富的教学点。但也正是因为教学点过多,导致本次教学“要通过范文教什么”变得不明确,教学没有针对性。 第二,范文作者本人是成熟写手,可以将谋篇布局、修辞表达等写作技巧藏匿于文本中。这也造成学生自己发现的难度变大。因此,对于范文的讲解,方法较为单一,学生更多在被动接受写作技法。 第三,范文是语篇的“最终样态”,隐匿了写作过程中的修改、校正等环节,让学生误以为“文章就是这样一气呵成”的,导致对写作过程的理解出现错误。可当学生自己实践时才发现“无法做到”。在亲身体验与先前理解之间产生落差的同时,对写作产生怀疑与畏惧心理。 启发二:端正对修改的普遍误识教学中,教师对“写出来的文章”很重视,但缺乏对“如何写出”的探究。 我们读到的学生习作,就是最后展开的结果。只有对结果进行审视、重组、调整、改良,才能对其写作组织能力提升有所帮助。有效的修改,可以从结果开始推测与实施行动:调整文章的结构,探索写作的意图,揣摩作者的思绪……修改,不能仅仅对语言文字予以校正,更应多针对文章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表达方法等方面作出改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教、学、评一致性”,也提示教师:提升写作水平的核心,不是对完篇的校对与润色,而是对写作全过程中各个因素的调整。这也是教师发挥专业指导的意义所在。最佳的指导,是新课标所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应是融合于写作过程中进行的,是陪伴文章产出的全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历、诊断出现的问题,回应学生提出的困惑,提供修改的方法、策略,让偏离的思路重回正轨。 在习作评改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写作思路讨论、表达效果比对等,引导学生抵达本次写作设定的目标,借助评改获取知识,并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在进一步修改实践中内化知识,提升素养。 统编教科书中每一次的写作,都有其明晰的目的。例如,统编五年级上册的说明性文章写作单元,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借助资料辅助说明,同时使用说明方法恰当而准确地表达。教师在修改指导时,资料运用是否充分、说明方法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准确才是评估的关键。 启发三:重拾丢失的美妙童心孙教授提出的第三个原因,谈及教师在指导中强调“反映客观,贴近生活”,而无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确立主题”。这点让我们感受更深。教师作为成年人,以自己的审美品位观照儿童作文,评判中过于简单、强势,武断地以“美文”为标准进行选优,可能导致儿童在表达时为了迎合标准,丢失了童心,让文字显得老气横秋。 儿童的表达具有儿童特有的世界观,这样的文字中保存着儿童个性化的认识、思考、发现结果,也体现着当下的表达水平。有时候,这样的结果未能被成年人理解。相反,成年人以自己的观点、语言积累、认知水平等,去修改学生的作文,强制学生将表达的结果异化为成年人接受的标准,这一点尤其让人心痛。例如斯霞老师的经典教育案例中“法国阿姨是女的”,至今被津津乐道。当时的学生,在当时的情境中写下这句话,是儿童在那个时代的独特发现,是勇敢而直接的表达,应该优先得到尊重。 再如,在统编五年级习作《漫画老师》写作时,有学生凸显教师特点是“爱拖课”。文中他记录了教师立场下的“拖课的理由”,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几分钟拖延,讲课无效”“休息比持续学习更重要”。这是极具儿童观点的个性化表达。如果这些内容在修改中被替换成“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突出老师的敬业精神”,强制与成年人保持一致的修改结果,必定让人遗憾。 在落实新课标的全新教学时代,为核心素养而教,应当成为教师的共识。写作,应成为每一个学生表达自我、与人交流的学习路径,成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积累语言、提高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力的全新平台。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去研究儿童,探索学科教学的本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核心素养的成长。 (作者单位系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