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东盛金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张忠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一问题也引起其他代表委员和社会的关注。据中国教育报发起的两会教育热点话题调查显示,学生心理健康是最受读者关注的话题之一。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代表委员就此谈了他们的看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视为更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今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泉州市晋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旭晴在调研时走访了泉州市教育局、文明办等部门以及泉州安溪、南安等地10多所基层学校。她发现,“过去3年,受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不少学生出现了网络依赖、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 “孩子面对压力时缺乏有效疏解的方法,家长工作压力也大,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孩子有倾诉的欲望,却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善竑看来,来自网络的负面影响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压力,都在加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近年的工作中,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北城小学校长张淑琴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低龄化倾向越来越突出。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样也很复杂,如疫情防控期间的压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给青少年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影响。”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保定一中校长王淑英表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积极考虑如何整合各方资源,在提升调适能力、缓解升学压力、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帮助。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教师孙晓颖看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滞后性的特点,加上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师资缺乏、课程不足等问题,都影响了心理健康工作的成效,“不少学校没有心理教师的编制,即便有专职教师,心理课的开设也较少,往往是等到学生出问题了才去疏解、干预”。 调研中,张淑琴也发现,虽然中小学普遍建有心理咨询室,但专职心理教师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老师少,很多学科老师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对此,张淑琴建议,要为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的学校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并且在工作中注重对教师进行持续的心理健康培训。 遏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升势头,既需要“救火抢险”,又需要“防患于未然”。 从关注特殊学生走向普惠每一名学生,在杨善竑看来,除了专职心理教师外,学校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等同于学科教育,要转变观念,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通过每一名教师的努力,及时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需求。” 曾旭晴则认为,除了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还要大力加强学校心理教育课程建设。她提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时、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对缺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上课难”的问题。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应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单位工作中高度重视的问题。”张忠凯建议,在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训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并加强考核。 家校社合力守护学生心理健康“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应用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平台搭建,提升青少年心理筛查覆盖率和预警准确率,还可以帮助搭建医教互联互通的干预追踪闭环管理体系,建立绿色通道及转诊转介机制,实现分层分类的干预追踪。”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提出,用人工智能关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他呼吁更多企业和技术加入青少年“心育”这一重要工程中。 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构筑起更全面、牢固的防护网,需要家校社协同推进、共同发力。 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副校长樊董伟看来,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家长存在不认可、不接纳的逃避现象。他建议,学校要积极与学生家长开展沟通,引导家长正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其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和班级群等渠道,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针对心理专业服务供给不足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认为,可以借鉴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支持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从供给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 围绕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建议,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将“家校合作”扩展为“社区—家庭—学校联合”的工作模式,做到信息与资源共享,精准监测并帮扶有心理服务需求的学生。着眼于为学生和家庭提供好支持,马珺还建议,尽快将心理治疗和普通医院心理科的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或者针对学生群体实行心理治疗费用减免措施。 “尽管学校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仅依靠学校就能完成的,我们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孙晓颖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