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记者柴葳向厦门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张荣(上图中)现场提问。
中国教育报记者柴葳向厦门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张荣(上图中)现场提问。
一流大学的根本性标志是一流的成果和一流的贡献,但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一流的体系和一流的能力这两个关键。”今天下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举行的第三场“代表通道”采访中,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张荣在回答本报记者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提问时说。
张荣将一流体系概括为一流的学科体系、人才体系、治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他坦言,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本载体和重要依托,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要在建设中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
“一流学科是由一流的人才队伍来支撑的,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坚持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张荣说。
在学科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基础上,张荣认为一流的治理体系和一流的保障体系都是“双一流”建设不可或缺的体制机制保障,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尽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一流大学建设的另外一个关键是能力建设。”张荣认为,一流的能力首先是人才培养能力,还要关注到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一流大学必须要努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张荣介绍说,厦门大学研发的艾滋病检测试剂已在42个国家推广应用,供应了5亿人份。学校推出的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戊型乙肝疫苗、全球领先的宫颈癌疫苗,都为健康中国作出了贡献。
张荣说,一流大学都是在国际高等教育的合作与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必须具有一流的引领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他透露,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设进展顺利,“我们有信心办好马来西亚分校,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输送更多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和驾驭复杂国际事务能力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