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父母需要权衡儿童使用手机的利弊,在孩子了解外界的同时,防止他们沉迷游戏或者不知不觉地在购物软件上下单。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智能系统安全实验室徐文渊教授团队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合作,开发出新软件iCare,可以帮助解决这个育儿难题。
儿童乱用手机现象在现实中很常见。有的孩子用父母手机向网络主播巨额打赏,有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花掉了不少钱,还有孩子用手机浏览不健康的网站等。这类现象不仅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如视力下降、学习不专注等,还会给家长带来经济损失和法律纠纷等。
如何防止孩子乱用手机,家长们也在做各种尝试,比如设置开机密码、藏匿手机等,但往往效果有限。最新研发的这种软件,据说可以通过用户与手机的互动特征,准确分辨出面对的是成人还是小孩,一旦是小孩用手机,它会阻止孩子访问零售商等应用程序以及儿童不宜的网站。
经过测试,该软件区分用户是儿童还是成人,测试准确率达到了84%;使用8次滑动的数据来区分,判断准确率可达到97%。从理论上来说,如此高的准确率是阻止孩子乱用手机的有效手段。而且,该软件阻止孩子乱用手机的方式比较友好,也不涉及任何隐私信息,具有推广价值。
不过,目前该软件尚未被整合到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中。笔者认为,工信部门有必要对该软件进行权威测试,一旦测试效果较为理想,不妨强制整合到所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可以说,这是从技术层面保护孩子免受伤害的第一道安全屏障。
之所以还要进行权威测试,既是为下一步推广或者强制推广打基础,也是因为科学家测试的样本量似乎偏少——只有17名儿童和14名成人参与测试,这种测试得出的准确率未必合理。只有多一些儿童和成人参与这种软件测试,得出的科学结论或许更具有说服力。
即便权威测试结果显示该软件区分成人与儿童的准确率高达80%以上,仍不能只依靠这一种手段保护孩子。除此之外,家长们还应该成为孩子免受手机伤害的“责任人”,譬如,用自己陪孩子取代手机陪孩子;管理好各种密码,以防止孩子乱用手机。
尤其是在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剧等还未分级的情况下,有关方面要当好孩子的“保护人”。虽然多年前曾公布过一套《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绿色游戏推荐标准》,但该标准并非强制标准,现实意义不大。因此,应尽快给网络相关内容分级,并监督有关企业严格执行。
直播平台、手机游戏等相关企业,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把保护孩子提到首要位置。虽然一些游戏网站已经通过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录时长、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手段在保护孩子,但从频发的反面案例来看,保护力度仍然不够,这恐怕是利益作怪。
防止儿童乱用手机不能指望某一种手段,而是要层层设防,既需要相关技术手段,也需要制度手段。需要家长们对孩子多用些心,也需要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多些责任意识。在防止儿童乱用手机的同时,也要给孩子通过手机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
既要防止孩子乱用手机,也要允许孩子合理使用手机,这不仅是对上述软件的考验,更是对家长等各方面的考验。如今,学校与家庭沟通,以及网上学习等,孩子都会接触到手机,孩子正常使用手机与乱用手机如何区分与监督,仍是一道有待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