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那些总是被父母嘲讽、打击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资料图片)
一个高赞回答是:自卑、敏感、不敢爱别人,也很难爱自己。
01 父母的否定让孩子抑郁
风靡全球的心理学畅销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翁蛤蟆先生富有、热情、时尚,而且酷爱冒险,过着让别人羡慕的生活。
然而,他却在一些变故之后,变得消沉,邋里邋遢不出门,到了夜晚就窝在沙发里痛哭。他对朋友倾诉自己感到一点价值都没有,生活一团糟。
为了走出困局,他去看了心理医生。经过治疗,他发现自己最大的痛苦竟是源于童年时父亲对他的打击。
从小打大,不管他做了什么,父亲最爱这样批评他:不准这样做!你看起来太蠢了!回你的房间去,不许出来!
谈及父亲,高大的蛤蟆先生顿时像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父亲的负面语言就像一颗恶毒的种子,让蛤蟆先生原本阳光的性格变得脆弱、自卑和抑郁。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像蛤蟆先生的父亲一样,奉信“打击教育”,认为孩子需要被敲打,而不是被鼓励,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语言打击,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02 父母的否定让孩子痛苦
综艺《少年说》里一个片段很扎心,女孩在屏幕前含泪喊出:“我永远不会原谅我妈妈!”
她哭着对妈妈说:我知道别人很厉害,但是我一直在努力,你为什么就是看不到?为什么总是要这样子打击我?
听到女儿的话之后,台下的妈妈依然固执地回应:我打击你,是为了不让你飘,我是为你好。
女孩回应说:我说了我不适合激将法,你们老是打击我,然后我会觉得自己很差劲。
但妈妈却依然坚持她自己的那套“育儿观”: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
最后,女孩只能绝望地哭着离开了。
相似的场景还发生在综艺《高能少年团》的现场,选手罗闻章依靠超快的做题速度和出色的现场表现赢得第一名。他满怀期待地渴望得到家人的肯定,却发现妈妈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表现得很差劲,顶多就是运气好。
听完妈妈的评价,罗闻章顿时泄了气,把头埋在抱枕里一言不发。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曾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有时,语言却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长期被父母负向激励的孩子,内心都有一个自卑、脆弱的角落,在那个角落里藏着无法诉说的痛楚。
这些伤痛,要么让孩子自卑,唯唯诺诺寻求他人的肯定,要么让孩子叛逆,用尽全部的力量来反抗父母。
03 用鼓励和认可,点亮孩子的人生
尹建莉曾在书中分享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5岁女孩无意间尿床,被父母打骂斥责、言语羞辱。孩子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成年后也没治好尿床的毛病。为此,她不敢去外地上大学,不敢谈恋爱,甚至没办法正常生活。
而同样遭遇孩子意外尿裤子,一位来自江西的妈妈却用鼓励和认可,让孩子顺利度过了辍学危机。
五年级的女孩妞妞因为老师检查作业拖堂没来得及上厕所,在教室尿裤子了,被老师和同学发现后,她跟家人说不想上学了。
妈妈把狼狈的妞妞接回家,让她洗了个热水澡,换上新衣服,然后把女儿拥入怀中,轻声说:
“妈妈相信你不是故意的,难受的事情过去了,现在你是安全的。”
她耐心等孩子倾诉完,还跟孩子分享了自己生产后不小心在超市尿裤子的经历。
妞妞原本以为会被妈妈责骂,却得到了妈妈的安慰和理解,崩溃的心情得以释放,顺利在妈妈的帮助下重返校园。
同样的事情,父母用不同的方式应对会换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想要孩子快乐成长,不妨把“你真笨”换成“我看到你在努力”;
把“你太蠢了”换成“你没有问题,你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用持续的鼓励和认可,点亮孩子成长的道路。
有人说,世上最神奇的不是任意门,而是家门,打开家门就已阻断一切的烦恼与忧郁。
经常鼓励孩子,能唤醒孩子心中的自我认同感,让家变成温暖的港湾,保护孩子安全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