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手机已成为了每一个人的“标配”。手机不再是具有单一的通讯功能,而是兼具了支付、娱乐等多种功能。
别说孩子容易沉迷手机,越来越多的大人也同样成为了“低头族”的一员。
(相关资料图)
中国有句古话叫“玩物丧志”,在很多家长眼中,但凡和玩沾边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不好的。玩手机游戏,在很多家长看来是孩子“玩物丧志”的首要原因。
孩子们喜欢玩手机,主要是喜欢手机上面的游戏功能,这和孩子们喜爱玩游戏的天性有关系。
对于孩子玩手机游戏这件事,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态度。浩浩爸爸自己就是手机游戏行业的从业者,他对于孩子玩手机游戏这件事并不反对,他认为适当地打游戏,对孩子来说是益智的。
而浩浩的发小梓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梓睿的爸爸妈妈是典型的“虎爸虎妈”,对梓睿的管教非常严格。
想要征得爸爸妈妈的同意玩手机游戏,对于梓睿来说,纯属天方夜谭。梓睿因此非常羡慕浩浩,每次只能趁着和浩浩出行,过一过自己的打游戏的瘾。
浩浩和梓睿两人既是发小,也是同班同学,两人的学习成绩还旗鼓相当。
经过了高中三年的勤奋学习,两个大男孩均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学校。双方的父母都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提升自己,但是没想到两个孩子的大学表现却有着天差地别。
爱玩手机游戏的浩浩,在班级中成绩优异,和班级同学打成一片,年年获得奖学金,各种比赛的获奖证书更是积攒了厚厚的一沓。
相比浩浩,在父母眼中一直非常听话的梓睿,在大学里的表现非常平庸,没有结交几个朋友,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甚至一度想要退学放弃学业。
两个原本成绩相当的孩子,却在大学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学习状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这和父母对于孩子打游戏的态度有关系,一直被禁止打游戏的梓睿,在大学中出现了三种问题。梓睿和浩浩这对发小,长大后的表现就是很好的例子,足以让家长们好好反思。
从小“不能打游戏”的娃和不被禁止的娃,长大后差距明显,看完后家长沉默了
差距之一:对游戏的自控力
原来梓睿在大学里,有了一个新的爱好,就是打游戏。离开了父母的管束,梓睿开始“报复式”地玩游戏,常常通宵一晚上沉浸在游戏的世界中,很多时候顾不上自己的学业。
因为梓睿对打游戏有种“补偿心理”,并且恶性循环,一发不可收拾。
而浩浩因为一直都有接触游戏,读大学后也仅仅把游戏当成是一种放松,一种调剂。
差距之二:社交能力
梓睿沉浸在游戏世界中,不仅影响了他的学习,还影响了他正常的社交。同寝室的室友对梓睿通宵打游戏的行为非常不满,多次提出意见,但是梓睿却置若罔闻。
在别的大学同学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结识新朋友的时候,梓睿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不可自拔。
而浩浩在之前的玩游戏的体验中,就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这种能力更是让他在大学的学生生活中如鱼得水,快活自在,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差距之三:和父母的亲子关系
除了报复性打游戏之外,梓睿和父母关系也一度非常紧张。对儿子一直管教非常严格的梓睿爸爸妈妈,自从儿子上了大学之后,就发现很难和儿子沟通。
没说几句,儿子就会匆匆地找个借口挂断了电话。当父母想要来大学看望儿子的时候,梓睿则是表现出了极度反感的态度。
而浩浩和父母的关系一直以来都非常融洽,他和父母就像是好朋友一般,有很多共同话题。这样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和浩浩父母“佛系”的育儿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这对发小兄弟长大后的差异令人唏嘘,更是让一众父母开始反思起自己的育儿观念,尤其是对待孩子玩游戏的态度。
其实,好玩、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能听到玩,就联想到玩物丧志。听到游戏,就想到一些负面的词汇。想要孩子以一种正确的态度面对游戏,家长们用“疏”的方式好过于用“堵”的方式。
想要孩子正确对待游戏,2种方式很“管用”,家长不妨试一试
✔玩中学
想要孩子能够正确地看待游戏,做父母的就要摈弃自己对游戏的一些固有的“偏见”。
杜威认为,对孩子来说,玩耍和学习本身并不冲突,正常情况下,儿童有能力协调这两者的关系。
其实,游戏并没有大家想象中如此“万恶”。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加入游戏,让孩子能够“玩中学”,反倒可以大大地提升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一样东西的存在,最初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就像游戏一样,要看家长们如何看待,如何合理利用。
✔约法三章
很多父母听“游戏”色变,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他们想着与其让孩子有沉迷打游戏的风险,不如就粗暴地禁止孩子接触游戏。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和孩子“约法三章”,允许孩子打游戏,但并不放纵孩子打游戏。
写在最后
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砒霜”还是“蜜糖”,这和家长们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玩游戏这件事上,父母一味地禁止或者一味地纵容,对孩子的发展来说,都不是最好的,像橡皮筋一样松弛有度的管教孩子玩游戏或许是更正确的教育方式。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