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故事:
(相关资料图)
作者女儿的成绩一直处在全班50名孩子的中游,还因为很多次考第23名,被同学亲切地称为“23号”。
为此,女孩的爸爸、妈妈都比较焦虑,一度也想把孩子的成绩“鸡”上去。后因为女孩的身体出现状况而作罢。
但一件事的发生,改变了作者对女儿的看法。
期中考试后,班主任打电话来告诉作者,在“最欣赏班级哪位同学?”这道附加题中,全班同学除了女孩外,无一例外地写了女孩的名字。
面对妈妈的称赞,女孩云淡风轻地说:老师说过英雄路过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我不想做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如果你家里也有这么一位一心想为英雄鼓掌的“佛系”宝宝,这篇文章你千万不要错过。
尊重孩子“佛”的气质类型
2018年,BBC曾拍过一部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
在这部纪录片中,英国心理学家Emily Johnes博士设计了一个实验:给6月大的孩子展示让他们吃惊的玩具,突然跳出玩偶的盒子、会走动的玩具狗,以及实验人员带着面具出现在他们面前。
研究人员观察发现,孩子们的反应分为三种类型:
激动,兴奋,甚至想去抓玩具;
平静,看起来很冷漠,没有反应;
谨慎,被吓一跳,甚至哭出来。
Emily Johnes博士认为:这些婴儿们的反应和成年人身上的气质类型基本吻合,而这么小的孩子身上显示出来的气质类型,显然来自遗传。
Emily Johnes博士还强调说:我们的气质是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而周围世界对婴儿的反应,又会影响他们性格的形成。
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强行改变孩子的个性,而应该为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比如,如果宝宝偏向谨慎,那么家长应该对他多一些耐心,做事情慢一些,介绍东西也不要太快,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适应。
家长们始终要明白:孩子小时候,“佛系”还是不“佛系”和遗传有很大关系,孩子之后的个性则形成于和家长的互动。
所谓的“佛”是家长焦虑的投射
作者石霖曾在她的一篇文章《别人一抢他就让,这样的孩子会不会被人欺负到底?》中分享了自家孩子的经历。
石霖的儿子浩浩在小区临时组织的“儿童足球队赛”中,每次都被分配到“离球最远的那个岗位”,10分钟能摸到2次球就不错了。
面对这样的状况,妈妈问儿子为什么不争取一下别的位置?儿子浩浩却完全不觉得“碰不到球”有什么问题,而是这样回答妈妈,他认为守门很重要,全靠他拦截球呢。
另一次在学校的一次活动中,浩浩到手的玩具被其他孩子抢了,两人推搡的时候,老师走过来,浩浩立刻就放手,把玩具让给了对方。
之后,老师送给浩浩一把新的,浩浩也完全没有把刚才的不愉快放在心上,照样玩得很高兴。
但是在一旁的妈妈就很郁闷,会生出很多不安的联想:
这样的委屈,孩子平日或许没少受吧?在家里蹦上蹦下的,在班里怎么就成了逆来顺受的小绵羊了?
还会进一步联想:未来遭遇霸凌会不会不敢反抗?天天无声无息没存在感,会不会以后没有竞争力?
其实自始至终,对于浩浩的这些经历,都是妈妈觉得,妈妈担忧,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投射。投射简单地说就是:“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
很多时候,家长感觉到的并不是孩子的感受,而是自己的。
“佛”不代表孩子未来没有竞争力
每种气质类型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存在劣势,所以,“佛系”宝宝也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
比如:他们更谨慎,更倾向于自我探索,做事情也更加专注,注意力不容易分散。他们可以全神贯注专注于某项事物,而不依赖于外界的反馈和感官刺激。他们更擅长分析,而且能持之以恒。
而这些优势,任何一项都足以使他们的未来人生取得傲人的成绩。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该研究显示:成功人士中性格内向的人占比高达70%。很多名人小时候不善言谈,也不喜欢和别人接触,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未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功。
比尔•盖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小时候更爱独处,还经常一个人钻研新技术。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他的作品《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这样表示:自己更喜欢一个人默不做声地读书或者全神贯注地听音乐。而且还说,自己能够想出来很多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
所以说,孩子的“佛系”≠竞争力差,更无法和未来的竞争力差挂钩,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