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10月底,浙江海宁的周女士生了一对双胞胎,出院后住进了海宁市钱江东路上的喜悦月子中心,28天需要花3万3千元。11月28日晚11时,月嫂告诉她宝宝出现异常状况,她发现宝宝一直在大哭,脸色发紫,鼻子有分泌物流出,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诊断是“吸入性肺炎、窒息”。月子中心的俞总监虽然表示抱歉,但也强调,“孩子整个护理过程都是按照标准化进行的,从标准操作流程来讲,我们是没有责任的。”(据12月4日1818黄金眼)
月子会所现在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高消费场所,动辄收费数万元,已经是司空见惯。虽然费用高昂,但为了让母婴在月子这一重要期间得到更好的护理,很多家庭都会掏钱买安心。但如果遇到周女士这样的情况,花了这么多钱,把好好的孩子交给月嫂护理,却遭遇这样的事情,且医生表示孩子窒息时间有点长,可能会造成脑损伤,家长会感到心疼和气愤,希望月子中心给个说法,诉求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目前,对于月子中心的护理究竟是否失误,双方各执一词。在记者采访时,月子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反复提到了“标准化”一词,认为该中心的月嫂对孩子的护理是按照标准流程来的,但是,这个标准究竟是哪里来的标准,制定标准的依据是什么,是否有充分告知过家长并获得认可,却都是存疑的。如果说,所谓的护理标准只是月子会所自己制定的内部标准,用以作为责任判定的依据,当然是缺乏权威性的,有自说自话之嫌。
事实上,目前居家月嫂、月子中心整个母婴护理行业,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单独的、统一完善的培训标准、资格认证、等级评定以及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所以一直以来才会乱象频出,纠纷不断。讲“标准化”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能只在出了事之后,用来推卸责任,而是真正要将高标准放在心里,落实到护理工作中,为母婴安全提供最完善的照顾和保护,并且能够积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母婴护理并不只是看住孩子,而应该提供专业、科学的服务,收费高昂的月子会所,也应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尽量避免这种令人痛惜的事情发生。
目前,各个地方针对母婴护理,也出台了不少地方性的服务规范流程,2016年2月,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的《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也正式实施,但是很多标准也好,流程也好,都是比较粗略宽泛的,反而催生了这一行业准入门槛低、服务标准认定不清、服务质量跟不上价格等问题。就拿周女士选择的这种“多对一”服务模式来说,看上去多位护理人员分开照顾孩子和产妇,非常周全细致,但孩子健康无事时还好,一旦有突发状况,家长不在身边,月嫂反应不及等弊端就会立刻凸显出来。
所以,持续火爆的月子市场,究竟什么样的服务应该收取什么价格,有什么样的标准和质量,以及要承担什么程度的责任,的确应该有更加明晰和权威的标准,而且最好有法规的强制约束,并通过相关部门的依法监管,去推动行业真正的标准化,从而解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顾客权益难以维护,纠纷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而不是让相关机构自己制定标准,自己执行,再自己判断自己有没有责任,这显然是缺乏规范性、合理性,而且更容易激发消费矛盾。
消费者在选择此类服务时,也不能只看价格,只听话术,一定要仔细甄别,根据自身情况客观选择,尤其是孩子健康状况不算好的情况下,要多向正规的医疗机构咨询意见,善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这是对整个市场的一种监督和促进,也是对母亲和孩子的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