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的原创公众号
0-8岁的育儿百科全书
(相关资料图)
北美全职带娃老司机教你轻松育儿套路
记得我四岁的时候看的小人书里,小狮子的爸爸妈妈死了,小狮子于是去流浪很可怜,我问爸爸小狮子的爸爸妈妈怎么会死,他们不是爸爸妈妈嘛?我爸当时很坦然丢出一颗重磅炸弹:爸爸妈妈也会死啊!
我听到这句话愣住了半天没消化完呢,我爸又不怕事儿大的补充了一句:所有的人或者动物都会死的,包括你自己。
当时我心里就开锅了,只觉得害怕极了,眼泪花花的想继续问的时候,我爸就有事走开了,留下我一个人胡思乱想:
爸爸妈妈如果死了我怎么办?我会有多伤心,谁来管我?我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会很痛嘛?会是睡觉醒不来的感觉嘛……想着想着就觉得世界都灰暗了。
后来我又找机会问爸爸妈妈关于死的事情,他们要么顾左而言他,要么只是笑着哄哄我,谁也没有正面回答我这些问题,于是我胡思乱想的更多了,那真的是我人生中第一个绝望又无助的时刻。
就这样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了许多天,我发现日子依然按部就班,不管自己和爸爸妈妈好像都没有什么要死的迹象,才稍稍有点放下心来。
可直到今天,我对当时难过至极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真的想穿越回去抱抱小时候的自己。
死亡教育的缺乏,会给孩子单纯的童年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因为他总会通过某种途径了解,世上的人事物全部都有终点,连最爱的爸爸妈妈都会死,连自己都会死,这个事实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会让他们感到非常的恐惧。
孩子第一次接触到死亡的概念,这其实是非常好的一次关于“生命”的学习机会,本来应该充满感动和温情的。
既然孩子总要接触到那么个“惊悚”的时刻,不如我们从小就在他似懂非懂的时候,引入正确的,清晰的死亡概念,并且充分准备,让孩子在意识到所爱的人和自己都会死的那一刻,内心有足够的精神支持,就不再会像我小时候那样惊慌了。
1、正面的描述死亡
其实生活中我们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和“死亡”有关的事情,譬如被拍死的昆虫,枯死的植物,以及在街上或者市场上看到的死动物,你尽可以直言不讳的告诉孩子:它死了。
也不用多做太多解释,孩子自然会观察死了的动植物是什么状态,从而心里有一个概念。
当然,如果孩子有疑问,你也可以和他解释什么是死:死了就是再也不会长大,再也不能动,再也不能发出声音了。
不要回避“死”这个字,用“睡着了”,“离开了”来代替“死”,这样做并不能让这个概念变的更轻松,这只会让孩子把“睡着”“离开”和“死”联系在一起,从而开始惧怕睡眠或分离。
对孩子的问题也不要顾左而言他,要正面回答,“死”这个概念本身并不会吓坏孩子,但是你对“死”这个概念的恐惧,才真的会传递给孩子。
2、爸爸妈妈什么时候会死
其实,当孩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真正想说的是:“我害怕你死掉,你死了我怎么办?”这个问题事关孩子的安全感,他不得不去关心。
如果你单纯说,“那时候是很久很久以后,你已经长大了,我死了没什么要紧”,是没办法安抚孩子的。
因为孩子无法明白自己长大了的状态,更无法理解,很久很久以后是多久?对他来说,下一周也是很久很久以后。而且,“长大了”这种话,他几乎天天听妈妈说,会自己穿衣穿鞋,妈妈也会说他“长大了”,所以孩子真的无法确定爸爸妈妈到底什么时候会死。
那应该如何和孩子形容“很久以后”呢?
我是这么和毛头说的:
你还记得上一个生日你盼了多久嘛?是不是很久很久?
那你下一个生日还要等很久,对吧?
你还要过10个这样的生日,也就是你要这样再盼十次,才能变成大孩子,那时候你可能长到妈妈肩膀这里这么高,哇,你都那么高了,肯定都比妈妈跑的快很多了!
然后再过10个这样的生日,你才会自己工作赚钱,到时候你就想买什么买什么,好爽呀!
然后再过10个这样的生日,你才可能有自己家庭,自己的小孩,你自己就当爸爸妈妈了,那多好玩~~
然后你的小baby又要花和你同样长的时间才能长大,你知道小孩子长得好慢啊,要等你的baby也过许多许多个生日,他才会长大。
等你的baby也长得像大人一样高了,妈妈才可能会死。
所以妈妈会陪你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说很多很多个“很久”),我会陪你过很多很多很多的生日,很多很多很多的春节,很多很多很多的中秋节,很多很多很多的国庆节,我们还有很多很多很多的时间,会发生很多很多快乐的事情,所以妈妈死掉是很远很远的事情啊!明白了嘛?
重点就是,强调生命的旅途中有许多值得期待的事情,这些事情没有做完,死亡就不会来。孩子就明白这个“很久很久以后”的概念了。
3、如何对待所爱的那个生命的离开
当然,一般情况下,生命历程确实很漫长,但是总有意外发生,如果小朋友最爱的小动物,甚至亲人去世了,要如何让孩子消化这个事实呢。
我觉得最不好的方式就是哄骗和回避了,这并不会让孩子更好过一些,反而让孩子在焦急的思念与等待中日益失望,也会开始陷入恐惧,他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也会开始不确定会不会继续有其他的人突然不声不响的消失了。这会非常影响他的安全感。
《少年派》里有一句很重要的台词: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但最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告别。
其实,“没有郑重告别”是比“永远失去”,更加痛苦的事情。
我曾经看过一个成年人的留言,说小时候最爱他的奶奶去世,爸爸妈妈居然没有让他见奶奶最后一面,一直搪塞哄骗他,等他长大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的时候非常的愤怒,他觉得他这辈子都不会原谅他爸爸妈妈。
曾经还看过一个护士网友留言,让我很受冲击,说有一次一个产妇产后大出血,医生用尽方法也救不过来了,眼看着血就要流光,产妇还有一口气,医生说,放产妇的家人们进来吧,孩子们需要和妈妈say goodbye。
产妇的头两个孩子一个6岁一个才两岁,手术室里就这样上演生离死别,这种悲恸的情景简直无法想象。
你可能觉得这对小孩子很残忍,可反过来想想,孩子虽然在此刻无比悲伤,那总是确定的悲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变越少。比起生离死别的撕心裂肺,在以后的日子里不停的盼望妈妈回来,又不停的失望,思念和难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加重,那才是长长久久的折磨。
所以,如果孩子爱的人或者小动物去世,请直接告诉孩子“XX生了很重的病,所以他死了,不能再陪你了,让我们和他告个别,送他安心的走吧”,然后给予孩子一个正式的告别仪式(举行葬礼,遗体告别),回忆这个人或者这只小动物在生前的一些事情,并且允许孩子哭泣和悲痛,这也是生者对逝者应有的做法和态度,孩子不应该被排除在外。
比如之前我家小仓鼠去了吱星人天堂,俩娃双双爆哭一场,尤其果妹整个哭到一个变形。全家给小可爱举行了简单而不失隆重的葬礼,把它葬在院子里最漂亮的一棵花树下面,毛头给它制作了墓碑,果果布置了鲜花。
当然,你也可以用浪漫一些的说法化解一些死亡的沉重:XX死了灵魂会到天堂,虽然你见不到他没办法和他说话,但他会变成星星在天上看到你,他也会想念你的。
但是,无论你如何美化死亡,有三点是不能欺骗孩子的:死的人不会复活,死的人不能沟通,死的人无法再被你看到。
如果你没有坚持这三个原则,那么就是在说谎,孩子总会了解真相的,到时候他不但会加倍悲伤,而且会感觉被戏弄和欺骗。
最后讲讲关于毛头的了解死亡的过程吧:
他第一次接触死亡,是他一岁多在户外玩的时候,地上有很多蚂蚁,毛头于是想要去踩,我说,不能踩,蚂蚁会死的,那他们就没办法回家见到爸爸妈妈了,于是毛头以后就不踩蚂蚁了。
第二次是他两岁多的时候,他喜欢在马路上乱跑,我说,你这样容易被车撞到,撞到的话会死的,如果你死了,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从此之后,这孩子对车辆非常的敬畏,一定要看到完全没有车了才会过横道,在停车场一定要牵着我走。
第三次,是他三岁左右读绘本《青蛙弗洛格》系列故事里有一本关于死亡的主题《鸟儿在歌唱》,讲的是青蛙和小伙伴看到了一只死了的黑鸟,把它埋葬的故事,这套绘本每一本都很欢乐,唯独这一本气氛非常凝重,原本以为毛头会不喜欢,结果他来来回回的让我讲了很多很多遍。
第四次,就是他快四岁的时候,那“惊悚”的一天来了,当他发现爸爸妈妈也会死,就很伤心的哭了,然后我就抱着他,等他平静,然后给他讲了前面第二点所说的那一系列“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讲完之后,他还是有点心情低落,但是没过半个小时就重新快乐起来了。以后也再没提起过。
死亡教育,本身就是生命教育,这个话题虽然沉重,但是却不应该让孩子回避。
孩子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其实比成人的适应能力更强,这世界不完美之处甚多,孩子总会窥见端倪,你捂是捂不住的,与其让孩子自己瞎猜,或从别人那里道听途说一些乱七八糟的观念,还不如从家长那里得到正确的死亡教育。
孩子也会在死亡教育这个过程中,懂得生命的宝贵。尊重死亡,本身就是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孩子,会善待每一颗草,一只虫,舍不得让任何一个生命受苦,那必定是个温柔有爱心的孩子。
姐妹们都知道橙子在温哥华,和大家有时间差,所以给大家推荐下我的专职话事人“大管家”,大家快来扫码加她!
(如果你已有大管家的微信,就不用重复加啦)
历史育儿干货找不到,找大管家,她来搜!
有育儿难题,找大管家,让她转述我!
商品问题,找大管家,她负责到底!
大管家贴心又靠谱,姐妹们有任何事,都可以随时找她,包解决,包满意!
感谢大家对橙子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听橙子说育儿故事
一起不焦虑育儿
与孩子共同成长!
热门话题点击标题即可跳转
原创不易
因为有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足足的精气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