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几乎所有的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宝宝到了两岁左右,总是爱和大人唱反调:让他洗脸刷牙,他摇头表示不去;带他外出时牵他的手,他会毫不客气地拒绝,或者吃饭时勺子掉了,他也得乱发一通脾气,甚至趴地上打滚。
闺蜜一岁零七个月的儿子就面临这样的发展阶段。
(相关资料图)
他总是喜欢把自己最爱的小推车在台阶上推上推下,很明显这样看着很不安全,只要推车车轮被卡住而动弹不了,他就来回生气,甚至大哭。
类似这些琐事,经常就要闹得鸡飞狗跳,即便曾经能够八面玲珑,闺蜜这次也犯了愁:既要担心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安全,又怕自己哪天崩不住了,慈母的形象要消失殆尽。
所以,她特别焦虑。
因为自从女儿出生以来,我就着手关注和研究儿童教育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面对闺蜜的求助,我很果断地告诉她:这是个对于两岁左右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光焦虑没有用,不如先去了解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现象,再去探探该如何去调整和改善这一情况。
两岁是孩子生长的一个特殊阶段。
根据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皮亚杰的认同发展理论,我们知道两岁是孩子生长的一个特殊阶段。
相比于之前的成长阶段,孩子成长到这个阶段会开始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萌生,希望脱离开父母的控制而独立起来。
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就像个软绵绵又乖巧无比的小羊,你把他抱怀里,他就乖乖倚在你的身上;
你给他喂奶,他就熟练地用嘴巴吸吮着奶嘴;
洗澡之后,按摩身体,他也可以躺在那里静静地享受。
可是,从6个月开始,妈妈们会发现孩子好像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
坐在婴儿餐椅上也要自己举着勺子吃饭,虽然饭基本上到不了他的嘴里;
给他穿鞋子,他看到这不是自己常穿的那双,他也开始有意识地把鞋踹一边去,表示不喜欢,不穿……
这都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的表现。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脑已经帮他能够从潜意识里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判断出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不是。
二、能力尚且不足,不具备独立起来的条件。
具体而言,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作不协调,阻碍自己行动目标的达成。
比如宝宝想要自己吃饭,可是动作协调性不够,自己没吃着都给衣服吃了;
想自己扣扣子,手部动作不灵活,半天也扣不上;
不让他跑,硬要跑,结果结结实实摔了一跤。
想做却做不了,让孩子产生一种挫败感。
2.逻辑性不强,分不清事情发展的内在联系。
孩子想要把手里的积木搭得高高的,但是因为底层是小积木,越往上积木的体积越大,再加上前后放置的积木块不在一条竖直的线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高楼在瞬间崩塌,就是孩子不能够认识到大积木做底,然后尽量按照竖直线放越来越小的积木,就可以让楼越来越高。
由于分不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或者逻辑性不强,孩子兴致勃勃在做的事情就有可能无法按照预设好的结果发展。
3.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有限,不能及时有效地把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表达出来。
研究表明,两岁的孩子对于父母的说的话的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
比如遇到一个问题,父母给他讲了一堆大道理,但是由于不是自己能听得懂的话,爸爸妈妈说话时没有抑扬顿挫、语速又快,很快这些话就会被当作了“耳旁风”。
而对于自己内心的需求,孩子又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和句子来展开阐述,进而感到沮丧。
所以,最后只能通过爆发情绪来发泄了。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面对大人的漫不经心及不理解,孩子在两岁这个阶段也是有苦恼甚至委屈的。
那么,想帮孩子安全度过这个特殊时期,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一、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赋予他相应的掌控感。
在日常的亲子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明白孩子当下是一个怎么样的发展阶段,以及在这个阶段孩子所具备的明显特征,不放任不管,也不拔苗助长。
对于他主观上想要去做的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尊重他,给他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决定权。当孩子有了相应的掌控感,他就会自信满满,并激发他行动、创新。
二、遇到问题,见招拆招。
在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做好随时应对孩子平白无故发脾气的准备。
遇到让孩子发脾气的事情时,立足于这件事情本身:积木塔倒了就着手解决塔倒了的这一问题,孩子衣扣系不好,那就先一起把衣扣系好。
原则就是,所有的动作要紧紧围绕这些事件本身,不涉及其他无关的话题。
三、教孩子认识并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感受的直接反馈。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充满喜怒哀乐的。
不管是受到别人夸奖时的开心,还是交到新朋友的喜悦,又或者是很努力地画小花小草但结果发现还是不像时的沮丧,我们都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情绪的存在,并且对于这样的情绪,可以通过先冷静再分析的基本步骤来控制。
四、有意识地帮孩子锻炼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一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了。遇到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控制情绪是前提,接下来的分析和确定解决办法同样很关键。
凡事皆有因。不妨用简单通俗的话引导孩子理解塔为什么会倒,扣子系不好是方法不对还是本身拉链的问题,等等。
我们主张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时,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不打断不插嘴,也不否定。孩子说完后,我们可以做相应的补充和纠正,但这不是目的,而是要引导孩子一步步找到解决办法。
所以,孩子的两岁不可怕,爸爸妈妈也不必为此烦恼。我们需要在充分尊重孩子的这个成长阶段的基础上,清楚地看到孩子这些行为背后藏着的问题和需求,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陪他勇敢面对,引导他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体系,让孩子在健康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