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遇到小区一位妈妈问孩子几岁分房睡合适。她女儿6岁了,上小学了,最近想让她独自睡觉,但是孩子半夜醒来总会跑到大人床上来,非要睡到爸爸妈妈中间。试过两次都失败了,不知如何是好。
【资料图】
孩子出生后,带孩子睡觉一直是我们传统的做法,这对培养安全感是非常好的。孩子大点后,我们就会考虑分房睡了。有的家庭,这个问题成了老大难。我见过最令人吃惊的,是一个妈妈说她儿子12岁了还要跟她睡。因为孩子一直胆小,连一个人在空间比较狭窄的卫生间洗澡也会害怕。自己睡觉怕黑,所以一直要跟妈妈睡。
心理学里,没有建议过一定要在孩子几岁时完成分房睡,斯坦福教育学博士妈妈陈美龄建议在孩子自己提出时才让孩子独立睡觉。陈美龄是出了名的硬核妈妈,养出三个优秀的儿子,都考上了斯坦福大学。她养育孩子非常用心,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
她的三个儿子都是在6岁左右提出想自己睡觉的。因此她建议:不要在孩子自己提出之前跟孩子分床睡。孩子自己提出来,才说明孩子心理上准备好了。
她补充说,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想要属于自己的空间,父母不用担心没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每个孩子想分床睡的时期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早,有的孩子七八岁了仍然想和父母一起睡,都是正常的。
如果孩子一直不提,我们又想和孩子分房睡,也可以跟孩子商量着来,孩子同意就可以试试看。
那么,这个过程我们怎样引导比较好呢?
首先,避免让孩子感觉被父母抛弃,要告诉孩子分房睡的原因,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可以跟孩子说,“对小朋友来说,一个人睡觉是很重要的事情。小朋友一个人睡的时候更自在,能休息得更好,长得更高更强壮,这也能让爸爸妈妈睡得更好。爸爸妈妈的任务是要让你健康地成长,所以我们要帮助你学会独自睡觉。”知道了原因,孩子会更加配合。
另外,夜晚睡前要有一套固定的流程,并且每晚都遵照这个流程。对孩子来说,秩序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如果孩子每晚睡前都喝一杯温牛奶,然后听爸爸妈妈讲故事或者一起聊聊今天发生的事情。孩子的大脑会将这套秩序与睡觉联系在一起。遵守秩序能让孩子更愿意在熄灯时间让父母离开。
然后,给个适应过程,慢慢离开孩子。准备一把椅子,放在孩子的床旁边坐着讲故事或者聊天。不要躺在或者坐在床上,也不要用身体靠着孩子。如果孩子反对,可以说:“爸爸/妈妈觉得坐在椅子上更加舒服。”
逐渐增加椅子和孩子的床的距离。每晚都把椅子挪得离孩子的床远一些,然后开始增加一些短暂离开的时间。比如,告诉孩子“妈妈要去一下洗手间,过两分钟就回来。”慢慢地,将椅子挪到房间的外面,告诉孩子,“我依然可以看到你。”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花费一到两周,保持耐心,孩子需要时间适应。
熄灯后,我们可以依然留在孩子床边的椅子上待一会,但是不要回答孩子的任何话。
当然,孩子可能反悔,不想自己睡了。如果孩子熄灯后还是跑回大人的床上,甚至哭闹,我们需要继续坚持。无论孩子如何哭闹都要坚持“分房睡”的原则,这是在向孩子传递“爸爸妈妈对这件事情是认真的,没有商量的余地”的信息。
要注意,表示坚持的时候,语调要温暖、平稳,语速放慢,让孩子理解我们的意思,有安全感。最后,在白天,我们要保证给予孩子足够的拥抱和陪伴。因为夜晚的独处时刻,孩子很可能觉得害怕,没有安全感,所以在白天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陪伴。
这就是让孩子适应独立睡觉的做法了,总原则就是慢慢放手。过程中不要严苛,给孩子制造压力,也不要反反复复,模棱两可。温暖有爱,温和坚定,一定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