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实时:把优秀女儿养废后我才明白,为人父母,最该警惕这种「毒教育」

2023-01-07 09:42:03 来源: 手机网易网

挑剔式谎言挑剔教育下的隐形攻击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资料图)

今天的文章开始前,先请大家想象一个场景:

假如你的女儿现在上小学,放假期间她看到爸爸妈妈工作太忙吃不好饭,所以在家自学做饭,然后给你们送到单位吃。你刚送进嘴里,发现不太好吃,甚至有点难以下咽。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作何反应?

一种可能像网友@眯空的爸爸那样,吃得满面红光,连盘子底都没剩,一边吃一边夸,夸饭菜美味,夸女儿懂事。

也可能下面像这个女孩的爸妈一样,实事求是,明确表达不好吃。

那么问题来了,无脑夸,女儿会因此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吗?

不会的。眯空说,自己亲自尝了一口,差点被齁个半死。她满怀内疚,又对爸爸充满感激。也因为这件事,她和爸爸亲近了很多。

而那个被当面指出问题的孩子,伤心,生气,觉得委屈。跟爸妈的关系降到冰点。

同一件事情,两种不同的态度,呈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个让亲子关系更融洽,一个则让亲子关系更破裂。

很多人可能跟后面这位妈妈有一样的想法:觉得女儿她小题大做,太自我太脆弱,没受过挫折教育,一句话也说不得。

可是站在孩子角度想一下就知道,孩子反抗的,是父母指出自己的问题吗?

不是的,他们不满的,是父母只看到自己的问题,忽略了自己的付出,是父母从来只有否定的态度,却从未有过一句肯定的言辞。

多少父母以为这种挑剔式表达是为孩子好,孩子应该感激自己的良苦用心,殊不知,每个人都很难理解甚至感激给他造成痛苦的事情。这种教育下,只会慢慢磨光孩子对父母的爱和渴望。

挑剔式教育,万万不可取。

父母为何“挑剔”?

一直以来,“挑毛病”被很多人看做是让人变好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我们从小便习惯了被挑毛病。

而当被挑剔的人成了父母,又会不自觉地成为喜欢挑剔孩子的人。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代际传递”。

简单来说,就是上一代的心理特征、行为能力传递给下一代的社会现象。

比如,父母如果在成长中常常受到棍棒式教育,他们往往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教育下一代。如果常常受到挑剔式教育,他们往往也会习惯于挑剔自己的孩子。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中,提到了一位母亲的经历。

她说自己有个女儿,漂亮、优秀,懂事。

可她从未夸过女儿一句。

“我一直觉得严厉是为了女儿更好地成长,尽管这在她看来是吹毛求疵。”

直到青春期,女儿的反抗情绪愈演愈烈。母女关系也在一声声的挑剔中,僵化到互不理睬。

妈妈分外委屈,她觉得自己一片苦心,却没有得到任何感激。

为了缓和关系,找到痛苦的根源,她参加了一个心灵成长小组。终于在一次次反思中,看到了一个深埋已久的真相:

“在各种回避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对女儿太过严厉,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的内在创伤

父母早年离异,我跟着父亲生活,他对我也是如此挑剔。我做任何事,他总能找出点毛病,原来这么多年我一直耿耿于怀。

我一直不愿向里窥探,是因为它太痛了。我更不想承认,自己变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人。

在心理学上,这其实一种强迫性重复。

妈妈对女儿挑剔,恰恰是因为她的潜意识还需要这样的境遇

对于妈妈来说,她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就是充满挑剔的关系。

她把这样的情感模式,复制到自己和女儿身上,其实就是潜意识在找寻过往最熟悉的感觉、经历。

而这种“熟悉感”能够使人产生一种掌控感、安全感,哪怕它是无奈且痛苦的。

妈妈却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受害者到施害者的角色转换

如果妈妈毫无觉察,依然对女儿我行我素,那么孩子很可能也会陷入这种强迫性重复的深渊。

在错误的轮回中,成为下一个施害者。

习惯性挑剔的人,常常用这句话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我对事不对人。

比如,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

我不喜欢你某个行为,某个特点,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必须改正,我都是为了你好。

父母自以为挑剔的是“事”,而孩子往往会觉得,是自己这个“人”被嫌弃,不值得被父母喜欢。

就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身患抑郁症的蛤蟆先生。

他回忆说,父亲总是对他百般挑剔。每当他感觉委屈,去和母亲倾诉,却总会得到这样的安慰:“他是因为爱你才这样对你。”

心理医生想帮他释放愤怒,以此来疏通情绪。蛤蟆先生却说,自己是个不会愤怒的人。

“我只能想起父母的愤怒,而不是我自己的,父亲经常在我表现不好时,对我严厉挑剔。”

父亲的态度,让蛤蟆感觉到,自己是不被接纳的。

他永远都是对的,而我永远是错的。似乎这么想的话,他对我的训斥就都变得合理了。”

他开始变得讨好顺从,取悦父母,甚至用浮夸、愚蠢的行为,来博得关注,结果却换来父亲更加严厉的挑剔。

久而久之,便陷入了焦虑抑郁的漩涡——

“我没什么价值,我的生活一团糟。”

父母口中所谓的对事不对人,在孩子看来,其实是“对事更对人”。

毕竟,事就是人做出来的,两者的界限又如何明确分开?

实际上,挑剔的本质,就是不爱、不接纳、不平等。至少在那一刻,这就是真实的内心写照。

可是,很多父母无法接受这种说法——

“我怎么能不喜欢孩子?难道我不是有爱的父母吗?”

所以,他们会以“对事不对人”为借口,一来,安慰挑剔孩子的自己:

“我只是帮他改正错误,我无时无刻都爱着孩子。”

二来,能够在孩子面前保持良好父母的形象:

“我挑剔你,都是为你好。”

但这种“一边挑剔,一边说为你好”的行为,只会不断加重孩子内心的分裂。

日积月累,孩子很可能会像蛤蟆先生一样,丢失生活的意义、价值。

父母过度挑剔,会让孩子的内心充满批判的声音,变得不敢犯错,不容许自己犯错。

“只有不犯错,才是爸妈眼里足够好的小孩。”

久而久之,便很容易成为一个假性完美主义者。

简单来说,就是每天被失败的恐惧所缠绕、困扰的人。

而这种情绪,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深深的自我攻击。

比如,对自己要求过高,而容错率过低。

就像《老友记》中的莫妮卡。

在别人眼中,她漂亮、优秀、独立,可谓是处处完美。

但这些,只是莫妮卡对外的伪装。

其实她的内心深处,一直住着一个极度自卑的小姑娘

她一丝不苟,只是不想给别人留下“否定自己”的话柄

而这种假完美的性格,主要是源于她的母亲。

从小到大,母亲对莫妮卡总是各种挑剔,说她这也不对,那也不行,从未发自真心地夸过女儿一句。

即使在外婆的葬礼,母亲也能鸡蛋里挑骨头:你的头发怎么了,你的耳朵不够好看,你的皮肤该用面霜了......

母亲挑剔的言语,早已内化为莫妮卡潜意识的声音:即使我再好,也还是不够好。

这就是为什么,她明明已经足够优秀,却仍然深陷自卑的原因。

当然,假性完美主义者,除了向内攻击,也有可能向外攻击。

比如,对外界要求过高,不允许他人犯错。

网友@念之说,从小她就在爸爸标准严苛的制度下,顺从地生活着。

“稍有不满,爸爸就会对我摆脸色、冷暴力。”

可她结婚后,却成了和爸爸一样的人:

老公起床后不叠被子,生气;

老公衣服不挂在衣架上,生气;

老公做事有点墨迹,生气;

老公加班忘记说,生气......

其实,她对伴侣百般挑剔,不是真的嫌弃对方,而是嫌弃自己。

因为爸爸对她的挑剔式教育,使她产生了深深的不配得感,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美好的人和事。

而她这种看似过激的做法,其实是为了在关系中获得安全感——

我通过挑剔你,来提醒自己,你不够好,我配你绰绰有余,以此获得一种暂时的优越感和心理安慰。

挑剔别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想把自己内在不认同的,被挑剔的部分丢出去,投射给外界,这样就不会觉得自己很糟糕了。

想起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的感慨:

很多小孩从早上开始,父母就开始挑剔他。没有按时起床,饭没有好好吃,书包没有整理好,这道题怎么又错了......

每做一步,父母都要挑出毛病。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很喜欢挑别人的错,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被挑剔的愤怒。

自我嫌弃的高手,往往也是挑剔别人的专家。

当然,并不是说,孩子有错,父母不应该指正。

而是说,太多父母把“挑剔”当成了纠错的方式,只是一味地告诉孩子“你不行”,却不曾耐心引导孩子“应该怎么做”。

不过,就像前面提到的,父母这么做,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也未曾被接纳过。

但这不该成为父母“摆烂”的理由,智慧的父母,能够透过孩子来觉察自身。

要知道,我们投射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恰恰反映的是我们的内在创伤。

因此,当我们总是挑剔孩子的时候,不妨先停下来暗示自己:

这是我的“内在创伤”被唤醒了,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痛苦而去伤害孩子。我愿意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愿意无条件原谅我自己。

与此同时,也要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爱和欣赏。

至于如何纠正孩子的错误,其实除了指责挑剔以外,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更恰当的解决方式。

之前看过这么一个电影片段,深受启发。

小男孩弗兰克在新刷的白墙上又图又画,保姆简发现后立刻制止:

“弗兰克,快停下来,不可以。”

结果弗兰克非但不听劝,还生气地形容简是令人讨厌的女巫。

没一会,弗兰克的妈妈回来了,简赶紧道歉说,是自己没有看管好孩子。

妈妈既没有责怪保姆,也没有训斥孩子,而是笑着蹲下来问弗兰克:你在画什么呢?

弗兰克手舞足蹈地介绍起来:这是太阳,这是月亮,这是星星,我画得棒吗?

妈妈立马赞赏了孩子,我觉得太棒了,有趣极了。

肯定之后,她开始试着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是我有一个疑问,你为什么画在墙上而不是纸上呢?

孩子很骄傲的说,我喜欢,这是我的艺术。

妈妈非但没有嘲笑,反而认同了孩子给自己的标签。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好的,艺术家,不过我觉得,下一次你也许可以画在纸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它放在镜框里,还可以把它放到画廊和美术馆里,让每个人都来看你的画。

可是,你画在家里的墙上,我们不能把它取下来啊,你能懂妈妈的意思吗?”

弗兰克立马赞同了妈妈的提议:那我现在要去拿纸画,我要把画留下。

整个“谈判”轻松愉快,不仅孩子从中找到了认同感,妈妈也达到了纠错的目的。

它的底层逻辑在于——

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先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能直接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他们。

就像提建议时,可以多用“我感觉”,而非“你必须”,这样就少了很多指责意味,孩子也就不会那么抵触。

正如《非暴力沟通》中说: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对方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亲子关系中也是如此。

其实父母所有渴望看到的美好品质,往往来源于这么一句话:

“宝贝,我知道你很棒、很努力,错了也没关系,爸妈永远在你身后,我们可以一起改变。”

转发文章,希望父母们能够明白:

育儿,本质上也是在育己。

放下挑剔式教育,是爱孩子的前提,也是爱自己的开始。

编辑:Edt_64

最近更新

2023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古诗词识记140句汇总_独家焦点
世界新资讯:云南省2023年10月自学考试开考专业及课程考试安排
云南省2023年10月自学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
2023全国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招聘人数汇总(6月25日)
2023广西贵港市覃塘区特岗教师招聘进入面试资格审查人员及做好面试资格审查公告
2023年湖北省咸宁市直属机关幼儿园公开招聘教师面试公告
2023江西抚州市乐安县中小学教师招聘拟入闱体检人员公告
【环球速看料】2023江苏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教育局所辖学校招聘中小学教师(不进编)考试综合成绩、体检及考察人员公告
全球快资讯:同时拿到领科、光剑、WLSA上海offer,如何选?
高考后想读港大?仅招300人,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学生?
环球看点!2023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古诗词识记140句(1)
当前快播:2023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古诗词识记140句(2)
薪火相传!陕西这所民办院校,名气不大,实力却很硬核
被校名耽误的大学!天津这所高校,名气不大,实力却不容小觑 世界速看料
简讯:手机怎么直播上课-教学小程序如何搭建
8个你最关心的高考专业话题,北大学霸组合一语道破天机 |上搜狐聊高考_当前资讯
【全球播资讯】高考后想上中外合办,坑别乱踩!不然本科白读四年!
2023年湖北省恩施州“招硕引博”、“才聚荆楚·智汇恩施”专项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拟聘对象公示(第一批)
视焦点讯!2023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事业单位集中招聘高校毕业生岗位入围面试考生及面试公告
2023安徽亳州市利辛县公办幼儿园招聘编外幼儿教师200人公告 要闻速递
【新视野】2023广西贺州教师招聘568人公告汇总
2023浙江温州市瑞安市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五)-焦点快播
河南城建学院召开2023年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暨调研座谈会 环球热点评
阿坝师范学院顺利召开2022级学生军训动员大会
热文:渤海大学举办校园开放日暨本科招生咨询会
世界热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圆满落幕
甘肃省委宣传部专题调研指导陇东学院校报出版工作
江西高考状元出炉,超高分数破纪录,家庭背景曝光还真不是普通人 环球即时看
密歇根大学被控伪造学生成绩,可能被取消大学资质?
卡内基梅隆大学十年间“扩招”近2000名中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