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前两天无意中刷到一个视频,一个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已经8个多月长出了4颗牙齿,现在还在母乳喂养,但是孩子在喝母乳的时候,喝着喝着经常会用牙齿来咬自己的乳头。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会一巴掌拍到孩子的脸上,骂孩子:不能咬妈妈,妈妈会疼的,这样不可以。
孩子当下会哇的哭出来,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孩子那种伤心欲绝的心理。
作为妈妈来说,他觉得孩子在咬自己的时候,孩子是在做错事情,刚开始做错事情我就要及时的教育。
妈妈似乎也没有错,但其实我们没有考虑到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对于一个小婴儿来说,他心里是没有规则意识的,他不知道什么事做得对什么事做的错,你这样教育孩子不单止没有用,还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弗洛伊德最有影响的女弟子,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因提到:三个月前的婴儿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妈妈一会儿好一会儿坏,妈妈其实就是婴儿的镜子。
所以孩子也会变成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好孩子”非常地爱妈妈,但是“坏孩子”也是绝对的坏,他会攻击妈妈,比如说抓妈妈打妈妈,或者是咬妈妈,这其实是“坏孩子”附身!
这时候如果妈妈打回去,就会让孩子感觉到坏孩子是不被妈妈所接纳的,是不被妈妈所喜欢的。
那“坏孩子”也是婴儿身上的一部分,所以就会让婴儿觉得我是不被爱的,我是不被妈妈喜欢的,我是不被理解的,这样孩子容易觉得很受伤。
当孩子抓打咬妈妈的时候,妈妈要怎么做呢?
心理学家建议:妈妈遭到婴儿的攻击的时候不要反击,而是简单的阻止。
比如说孩子长牙齿了,在喝母乳的时候咬妈妈的乳头,可以按住宝宝的下巴。
当宝宝的下巴被按住之后,他的嘴巴就不由自主地张开,然后妈妈眼睛看着婴儿的眼睛告诉他,你咬妈妈的时候妈妈会觉得疼,所以不要再咬妈妈了。
婴儿抓或者打妈妈的时候,可以轻轻地抓住孩子的手阻止他,告诉他这样不可以,妈妈会疼的。
语气要温和一些,要让孩子知道,妈妈只是在阻止你,但是妈妈依然爱你,虽然你现在的表现是个坏孩子,但妈妈还是爱你。
当孩子的“坏孩子”也被接纳的时候,孩子就知道,无论我是怎么样的妈妈都爱我,慢慢的“好孩子”和“坏孩子”就融合成一个整体,孩子就能慢慢的成长!
其实不仅是小婴儿,我们会发现孩子在长大也会有很多反叛的行为,比如我孩子在两岁的时候,他容易跟妈妈对着干,比如妈妈叫他干什么他偏不干。
这时候妈妈如果强制粗暴地打压或者要求孩子做的话,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抗拒,或者孩子没有办法对抗妈妈的时候,他会暂时听话。
但其实这是对孩子本性的压制,这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并没有太大的好处。
遭遇孩子哭闹叛逆时,妈妈要避开这些处理的误区,否则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误区一:威胁孩子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再闹我就不理你了”,这么多的威胁语气,可能当下确实能奏效。
毕竟对于孩子来说他必须依附妈妈来生存,当妈妈真的不要他的时候,对他的内心就是一种极大的创伤和伤害,所以孩子不得不委曲求全,暂时压制自己的需求来迎合妈妈。
但在孩子的内心就会生出这样的一个念头,妈妈其实并不爱我,妈妈爱的是听话的我,妈妈爱的是没有要求的我,以后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不断地去讨好别人,以避免别人对自己的不友好。
误区二:打骂孩子
孩子哭闹的时候或者是叛逆的时候,就打孩子或者骂孩子,也就是以暴制暴,这样会让孩子暂时屈服。
但是慢慢的孩子长大了,他有更强的能力,有更大的力气时,他可能会反击自己的父母,打自己的父母。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孩子,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