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年轻父母科学育儿。
(资料图片)
当90后、95后成为生育大军,他们对于养育孩子这件事变得更为谨慎。据调查,九成宝爸宝妈主动学习育儿知识,不再盲目“鸡娃”。很多人知道兰海,是在10年前央视播出的《超级育儿师》真人秀育儿节目,她作为特聘育儿师,通过观察、沟通、协助管教等方式,帮助父母科学育儿。面对这档节目中歇斯底里的争吵、对抗、哭泣等,观众看得焦虑又过瘾。毕竟,那是当年第一个有人当面大胆控诉父母“你有错”的节目。10年后,当90后、95后成为生育大军,面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多元化教育的选择、知识信息的大爆炸等新社会环境时,不可否认,这代人对于养育孩子这件事变得更为谨慎。艾瑞咨询《2022年中国家庭科学育儿洞察白皮书》显示,科学育儿成为主流育儿观,九成宝爸宝妈主动学习育儿知识。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关于育儿的话题内容,心理学家、教育学者、医者、宝妈宝爸都在试图总结关于育儿的“方法论”,通过分享获取验证。
宝妈在带娃。/图虫创意
育儿真的有方法论吗?我们暂且不作是非对错的判断,只是尝试在兰海与家长们的互动中,解读当代育儿现状。相比方法论,家长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育儿的底层逻辑在兰海的直播间,你能看到完全不同的中国年轻家长群像。家长们提出的是一个个具体且逻辑清晰的问题。比如,由于4岁女儿日常生活中无法承受输的结果,一输就闹,妈妈担心女儿逆商差;在爱思考的儿子进入小学后,妈妈不知道如何纠正儿子写作业磨蹭的问题;有妈妈看到“放养”的女儿突然考了全班第一名,焦虑到底要不要管孩子的学习……相比《超级育儿师》节目中的强对抗,兰海直播间的年轻父母呈现出的是更为积极的状态。
育儿师兰海。
要说变化,年轻一代的家长们更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社交能力,愿意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也会以更包容的方式接纳孩子的“早恋”,他们对于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的包容度同样很大。兰海说,她强烈感受到年轻一代女性的变化,尤其是年轻妈妈。她们有非常强的自我意识,不喜欢被称为谁谁的母亲,更渴望获得外部自我价值的肯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中,她们展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最明显的特点是,她们很少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很大一部分人开始思考——“我是我孩子的原生家庭,我该为孩子做点什么”。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中写道,当你能够看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时,你就开始成长了。而当你能够理解父母为什么会这么做时,你就更加成熟了。抑或就像网友所言,因为被雨淋过,所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淋雨了。
《Mother》剧照
随着知识获取方式的改变,年轻的父母会利用互联网学习育儿知识,大量“碎片化”育儿知识占用着他们的空闲时间,仅在抖音上,关于“育儿”话题的播放量就高达千亿次,内容上涉及科学、下关联医学,一眼看过去,似乎干货满满。但人们不禁要问,短短60秒,能叙述三个方法、一个结论,真的靠谱吗?“实际情况是,互联网平台传播的部分观点是错误的,也是荒谬的,但是我们也阻止不了这些信息的传播。相比方法论,家长更重要的是建立育儿的底层逻辑。”兰海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家长有知识,但没有承载知识的框架结构。越是底层逻辑好的家长,遇到问题会先分析,并运用已有的底层逻辑判断信息的真伪以及科学性。所谓育儿的底层逻辑,是生命科学成长规律——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合理范围内的各个方面的表现状态,以及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需求。
兰海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年轻父母科学育儿。
家长如果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就会尽可能地减少做出“我认为你该××样”的主观判断。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逆反现象为例,兰海提到,孩子两岁时,会出现频繁扔东西的情况,家长会恐慌孩子提前逆反;到了青春期,很多家长都非常恼火孩子的叛逆。“两岁时,孩子刚刚出现自我意识萌芽,他们需要通过丢东西的方式验证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表现自我意志。而到了青春期阶段,逆反是大脑和生理发育产生的结果,如果孩子不逆反,反而会为他们未来埋下一些隐患。”兰海说,从教育者的经验出发,通常家长喜欢的未必是正常的现象,不喜欢的可能就是正常情况。
有合作,就必须有尊重
这代年轻父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家长都更爱思考“如何做好父母”。他们除了凭借感觉和本能去教育孩子,也正在付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育儿知识。极光发布的《三孩时代下的育儿攻略:2022当代生育人群研究报告》显示,在育儿方式上,宝爸宝妈普遍倾向于为孩子营造轻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不再盲目“鸡娃”,但这种自由宽松并不等于完全放任,这届父母也会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素质能力培养。相比于其他代际人群,90后父母们更倾向于通过自我探索、自我增值的方式来获取育儿知识。什么是好的教育?兰海在《兰海成长教育公开课》中写道,从个人来说,这要看孩子们进入社会后是否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否可以创造价值,是否在遇到挫折时还能坚持,是否能与这个世界相处,是否能给予自己的孩子合适 的环境和机会。
《爱的接力棒》剧照
当我们将孩子的成长放在更长的生命阶段中,或许可以更客观地看待为人父母的职责。一般情况下,亲子关系的前提是爱,但同时也兼具复杂性与对抗性。在直播间,一位妈妈告诉兰海,二年级的儿子突然不想上学了。这位妈妈询问了原因,也解决了同学间的矛盾,但儿子依旧固执己见,这令她非常恼火。兰海分析认为,孩子听到同学的嘲笑,心里会出现严重的不安全感。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并帮助他一起面对问题,家长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孩子假设几个场景,教他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父母要做的是知道原因,教孩子具体的解决方法。兰海的团队发现,大量的家长会花80%的时间想方法,剩下的时间也不一定去寻找原因。现在的父母是懂方法的,但是在不了解孩子行为原因的情况下,方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爱的接力棒》剧照
亲子之间一定是合作关系,在孩子小时候,父母的能力比他们强,父母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随着孩子的成长,在父母年老后,孩子会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家庭成员的身份和角色是在相互变化的。有合作,就必须有尊重。兰海说:“家庭关系里的尊重体现在尊重彼此的能力范围。2岁时,孩子无法一个人出去玩,家长需要陪着他;16岁时,孩子需要更多与外界的连接,他不需要家长太多的陪伴。同理,孩子也需要尊重父母,他们年纪大了,帮不了你太多。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家庭关系里,能做到彼此尊重的家庭并不多。”
家长累,并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女子辅导一年级儿子写作业,母子俩崩溃大哭”“家长辅导作业,被气出乳腺结节”“清华爸爸辅导女儿作业,气到崩溃捶墙”等短视频内容,在互联网上让家长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在兰海的直播间,家长吐槽孩子写作业拖沓、磨蹭也是非常高频的现象之一。父母认为孩子拖沓是学习态度问题,但根据兰海观察,有80%的孩子写作业磨蹭的原因是他们真的不会。兰海说:“基本上,此类视频中的孩子都是低年级的孩子,在辅导作业时,父母觉得自己会,自己就可以指导孩子,但是绝大多数冲突的原因是自己会,但不一定会教。”
图源:微博@中国网直播
家庭成员之间需要彼此尊重,比如,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能力。兰海觉得,孩子刚开始进入学校,学习能力不够,本来就会很慢,家长如果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替代孩子,就是在欺负小孩。问题不在于孩子,而是一部分中国家长太着急。兰海在“成长教育 我不能‘一招制敌’”的演讲中聊到《超级育儿师》真实的现场——她在一个家庭平均每天要待10个小时,最短8天,最长12天,解决问题时似乎“一招制敌”。她说:“我们这么快速想要解决问题的背后,实际上它呈现的是自己的贪婪。我们渴望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地解决问题,但对孩子的成长,我们做不到。”一般情况下,0—3岁时,新手父母会发愁怎么让孩子吃好、睡好,如何开口讲话,家长更关心孩子生理方面的需求;3—6岁,家长们开始关心孩子能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会不会被欺负。到了小学阶段,家长开始担心学习,担心孩子能不能和同学相处;到了初中阶段,开始顾虑孩子会不会谈恋爱,会不会沉迷游戏;到了高中阶段,开始担心“内驱力”,到底孩子未来能干什么……总之,为人父母面临的挑战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阶段,不可回避,更无法挣脱。
《爱的接力棒》剧照
为什么中国家长累?兰海说:“这里的累和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关,与人口的基数和资源分配有关,与校外提供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家长累,并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今年1月,教育部、全国妇联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在协同育人中各自的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兰海说:“不能说家庭教育就是一个方法论,每个社会阶段,教育实际上是一个组合拳,永远不是一个单一方面。所谓组合拳,是指教育是由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组成,是需要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