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不但处于叛逆期,而且身高问题也是父母的困扰,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个子长高。毕竟身高也影响个人形象,影响以后相亲结婚,面试工作,这些都会受到影响。
【资料图】
如果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家长朋友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情况。一旦出现以下这三个迹象,或许说明身体将停止长高,就算补充再多的营养也无济于事。
01
孩子身高遗传爸爸还是妈妈?
多项研究显示,子女身高与其父母身高均有关系,但父—子的相关系数和遗传率高于母—子,而母—女的相关系数和遗传率高于父—女。
换言之,就是父亲对于儿子的身高贡献比母亲大,母亲对于女儿的身高贡献略大于父亲。
当然遗传因素不是唯一决定孩子身高的因素,还有很多后天因素。
如饮食方面的因素,若孩子营养均衡,身高增长的速度就会更快,若孩子存在挑食、厌食、偏食,身高增长速度就慢。
影响身高增长的还有运动因素、疾病因素、睡眠因素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到孩子的身高增长,而并不是只由遗传因素决定。
02
孩子身体“停止长高”的3个迹象,若全都中,身高或已定格
1.第二性征明显
有的孩子第二性征发育很明显,比如男孩过早出现了喉结,声音变粗,还长了胡须。女孩子的表现是胸部开始发育,经期提前到来,比同龄小孩过早成熟。
一般来说,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第二性征有了明显变化,孩子的身高就有可能长得慢许多了,甚至骨骺线提前闭合。这种情况下,在外人看来,孩子几乎就是停止长高了。
2.开始变胖
孩子营养补充得当的时候,纵向发育是最好的,也就是长高,假如在本来应该发育身高的年纪,营养全部转换为横向消耗,只发胖,那么身高发育就会受到很大的牵制。
变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零食摄入大于正餐营养摄入,肥胖不仅影响健康,更会在运动的时候给骨骼关节造成负担。
多方面影响身高发育,家长发现孩子开始发胖就应该引起重视,不能让肥胖阻碍了孩子的身高。
3.生长速度低至每年2公分及以下
青春期会有身高的爆发增长期男生每年5-11公分,女生每年5-10公分,之后就将进入停滞期,此时长高空间越来越少,生长板钙化可能性加大。
如果有此现象,可以拍摄一下腕关节X光,观察骺线是否闭合,骺线如果出现闭合,说明骨骼已经失去了生长能力,身高就不会再出现增长。
如果还没有闭合,抓住最后的自然生长周期,补充足够的营养,进入最后一轮生长。
03
4个要点把握住,孩子身高蹭蹭长!
1.保证充足的睡眠
在深度睡眠的情况下,有助于孩子身体生长激素的分泌,让身高正常发育。
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合适的睡眠空间,灯光应该调得柔和一些,晚上不要在床头留夜灯,这也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
在睡觉之前不建议给孩子吃太多东西,在吃饱之后入睡不利于其消化,对孩子的发育毫无帮助。
2.坚持适当的运动
运动会使生长激素分泌得更多一些。选择一些适合儿童身体状况和体力的运动,并坚持下去,有利于骨骼的发育,如单杠运动有利于脊椎骨和上下肢的发育。
此外,慢跑或是跳高、跳远、跳绳,也对长高有促进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让儿童做好热身运动与保护措施。
3.保持良好的情绪
焦虑、害怕等不良的情绪会抑制生长素的产生。这种乐观、愉悦的心情,可以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
耶鲁儿童卫生协会的一项研究显示,家长的不良情感如辱骂、责骂、歧视、恐吓等,都会影响其身高发育,甚至出现“精神矮子”的危险。
4.正确的饮食习惯
孩子在长身体阶段,对于营养物质需求非常大,尤其是钙镁等物质。食物补充是为了帮助孩子在日常饮食中摄入更多的钙镁等元素。
面对孩子的身高问题,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营养餐。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调整不同的饮食。充足的营养可以让孩子的身高发育良好。
04
“二十三,窜一窜”,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23窜一窜是一句民间谚语,并没有科学依据。
之所以有“二十三,窜一窜”的说法流传下来,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过去的生活物质条件不是很好,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从而生长发育迟缓。
后来营养条件得到改善,而如果骨骺线还处于未完全闭合的状态下,身高再长一些也就顺其自然了,而这种说法也就顺延了下来。
其实在23岁这个年纪再长高的人为少数,因为人体在20岁左右的时候,盆骨就会闭合,从而停止生长,虽然有盆骨闭合较晚的人,但也是极个别的例子。
人的一生中有两个身高快速增长的时期,一是2岁以内,身高可以增加25cm,二是青春期持续约2年到2.5年,一年能长8cm到12cm。
青春期平均生长男性28cm到30cm,女性25cm到27cm。生长速度降为每年2cm到3cm,平均最终生长速度为5cm到7cm。
女性16岁左右,男性18岁,脊柱和骨骺完全融合,以后也不能长高。
如果孩子骨龄落后实际年龄2岁且生长激素水平正常,则可能为晚长或体质性青春期延迟,但如果骨龄与孩子年龄相匹配,则提示孩子不属于“晚长”。
考虑到现在经济水平与一二十年前的巨大差距,父母的身高不一定代表了准确的遗传水平,如果孩子身高落后较大,是否晚长应由专业医生作出判断,切不可只是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