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都希望孩子长得高,于是在温度适宜的春夏,抱着「多运动,多长个儿」的心态,带娃多做运动,成了家长们最重要的事情。
特别是看到身边爱运动小朋友,一转眼个子就蹭蹭的长起来了,家长们更是对运动寄予厚望。
(资料图)
那么,运动真的能帮娃长更高吗?具体哪些运动长高效果好呢?今天我们就请骨科专家来跟大家讲讲。
运动能促进身高发育
但无法帮娃突破遗传长更高
有研究表明,运动确实可以刺激孩子脑垂体分泌生长素,运动后生长激素的分泌会明显增加。
特别是在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生长激素水平升高幅度更明显。
图片来源: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从骨骼发育的角度来看,适当的运动,还能使孩子长骨两端的骨骺软骨不断受到挤压和摩擦,刺激骺软骨的增生,从而促进骨骼的增长,有助于实现完全的生长潜力。
长骨两端的骺软骨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此外,只要带娃出户外运动,就可以增加宝宝身体中维生素 D 的合成,促进体内钙和磷的吸收,同样是有助于生长发育的。
既然运动对身高真的有促进的效果,那我们不就可以让娃从小多运动,将来「突破遗传」「长得更高」吗?
这里我们就要给大家泼一盆冷水了。
我们都知道,遗传是影响身高的最主要因素,起到了 70% 左右的决定作用,目前也没有办法改变基因遗传的影响。
而运动和营养、睡眠一样,都属于影响身高的后天因素,只能在遗传的大前提下,发挥一些促进作用。
就像是一个容量 300 mL 的折叠水杯,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水杯拉开,让它尽量装满,但无论如何,这个杯子都不能装进去 400 mL 的水。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总的来说,运动对于宝宝的好处颇多,但不能达到「突破遗传长更高」的结果,只能帮助孩子尽可能多的,把遗传基因发挥到最大效能。
孩子只要「动够了」就能促进长高
不用追求高强度运动
有的家长说:那我也不追求突破遗传,就想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发挥出长高的潜力,网上推荐的各种「长高运动」「追高运动」有没有用?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长高运动。
网络上热门的「长高」「追高」运动,比如蹦床、上下台阶跳、单杠等,强度都比较高,对于没有运动基础,或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普遍超过了他们可以承受的运动量,如果没有专业教练的指导,很容易适得其反。
综合美国儿科学会和我国的学龄前儿童运动指南,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每日运动大概是这样的——
● 婴儿(1 岁内):醒着的时候练习趴,每天 30 分钟以上;
● 幼儿(1~3 岁):社区散步或者户外玩耍,每天 3 小时以上;
● 学龄前儿童(3~5 岁):翻滚、投掷或者追赶类活动,每天 3 小时以上,包括 1 小时中高强度运动;
也就是说,3 岁前,只要保证孩子每天的累计运动时长就可以,哪怕只是走路都有效果,并不需要追求运动强度。
3 岁后的孩子,除了保证每日的运动时长之外,还增加了「保证中高等强度的运动」的建议。
「中等强度运动」就是会让孩子呼吸心跳加快,身体微微出汗,但孩子运动后还可以说话;
「高强度运动」不仅会加快心率,呼吸也随之困难急促起来。
比如:跳绳、慢跑、骑车,这些都是典型的中高强度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需要让孩子一次性完成建议时长的运动,孩子可以短时间多次运动来达到建议的时长。
道理我们都讲明白了,下面就帮娃安排起来吧:
最后,在陪娃运动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场地设施安全和个人防护,选择孩子感兴趣并能享受其中的运动项目,运动的目的首先是让孩子获得健康的体魄,其次才是实现遗传身高的全部潜力。
参考文献
1. Alves JGB, Alves GV.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children"s growth. J Pediatr (Rio J). 2019;95 Suppl 1:72-78. doi:10.1016/j.jped.2018.11.003
2. Donnelly JE, Hillman CH, Castelli D,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6;48(6):1197-1222.
3. Brown T, Moore TH, Hooper L, et al.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obesity in childre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9;7(7):CD001871. Published 2019 Jul 23. doi:10.1002/14651858.CD001871.pub4
4. Malina RM, Baxter-Jones AD, Armstrong N, et al. Role of intensive training in the growth and maturation of artistic gymnasts. Sports Med. 2013;43(9):783-802.
5. Carsen S, Grammatopoulos G, Zaltz I, Ward L, Smit K, Beaulé PE.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Physeal and Skeletal Development. JBJS Rev. 2021;9(10):10.2106/JBJS.RVW.21.00060. Published 2021 Oct 12.
6. Zymbal V, Baptista F, Letuchy EM, Janz KF, Levy SM. Mediating Effect of Muscle on the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ne.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9;51(1):202-210.
7. Klentrou P. Influence of Exercise and Training on Critical Stages of Bon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ediatr Exerc Sci. 2016;28(2):178-186.
8. Twisk JW.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critical review. Sports Med. 2001;31(8):617-627.
9. Chaput JP, Willumsen J, Bull F, et al. 2020 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5-17 years: summary of the evidence.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 2020;17(1):141. Published 2020 Nov 26. doi:10.1186/s12966-020-01037-z
10. Piercy KL, Troiano RP, Ballard RM, et al. 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JAMA. 2018;320(19):2020-2028. doi:10.1001/jama.2018.14854
11. Neil-Sztramko SE, Caldwell H, Dobbins M.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for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6 to 18.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1;9(9):CD007651. Published 2021 Sep 23. doi:10.1002/14651858.CD007651.pub3
12.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编写委员会.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J]. 中国公共卫生, 2022, 38(2): 129-130. doi: 10.11847/zgggws1137503
本文专家
洪攀
合作专家
华中科技大学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
许可
审核专家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治医师
内分泌科博士
策划制作
策划:阿童木
监制:大力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