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147 字
阅读时间约:6分钟
本文章节:
(相关资料图)
01、识别、应对校园欺凌,父母先做到2个前提
02、从这6个方面入手,作出有效判断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分析过,很多孩子遭受了校园欺凌后,不一定会如实告诉父母。相关文章:孩子遭受了校园欺凌,为什么不告诉父母呢?
可很多校园欺凌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学习障碍、社交障碍、抑郁症、双相障碍,还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等。如果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所以,既然孩子有可能不愿意、或不敢告诉父母,那父母就应该懂得判断孩子是否有可能遭受了校园欺凌,这样才更有能够及时介入,尽量避免孩子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那么该如何判断呢?
根据我们多年来结合精神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临床实践,尤其是接诊大量被欺凌过的青少年的经验,以下提供一些具体化建议。
01、识别、应对校园欺凌,父母先做到2个前提
在讲具体建议之前,为人父母者要先有意识地做到2个前提,才能更容易察觉到孩子的异常情况,进一步确认孩子是否遭受了校园欺凌。
第一个前提,父母有意识地与孩子培养出亲密的亲子关系。
如果亲子关系足够亲密,孩子在学校遇到较大的挫折、困难后,往往会第一时间跟父母说,父母很容易就能得知孩子在学校的动态。
就算孩子因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将被欺凌的事告诉父母,但由于亲子关系十分亲密,父母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行为、性格等等,通过前后的对比,再结合我们下文会提到的一些建议时,自然更容易发现异常。
第二个前提,父母掌握高效的、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至少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很多父母理解的校园欺凌都是狭义上的,比如孩子被同学打了、羞辱了。但现实中大部分孩子遭受的校园欺凌并不是十分重大的事件,而是轻、中度事件,甚至是隐性的校园欺凌事件,这都属于“广义上的校园欺凌”。
而且因为这些事件看上去不严重,更容易被大人忽视,更容易反复发生,对孩子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了解“广义上的校园欺凌”,可查看:这些常见的校园欺凌,就在孩子身边,却容易被父母忽视)
有时候不是孩子遭到校园欺凌,而是目睹了好朋友遭受到了校园欺凌,这也容易带来一定的心理创伤。孩子与这位同学的关系越好、这位同学所遭受的校园欺凌越严重,带给孩子的心理伤害就越大。
但很多父母未意识到这一点,当孩子跟父母倾诉时,父母很可能会说,“又不是欺负你,你不理就是了”,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很容易造成二次心理伤害。
- 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基础知识。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学习障碍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什么症状?甚至包括双相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以及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这些校园欺凌有可能导致的精神心理障碍,父母都可以多看看。
- “微笑型”抑郁症。孩子表面看起来活泼开朗、阳光积极,但其内心未必如此。
很多父母自认为与孩子的关系很好,说孩子什么都跟自己讲,但其实亲子之间交流的只是生活琐事、吃喝玩乐,而不是真正内心的交流。父母并未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也缺乏识别能力和相关意识,认为孩子不可能遭受校园欺凌。但有可能,孩子只是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甚至已经罹患了“微笑型”抑郁症。
我们曾撰写过文章、拍摄过视频分析过,微笑型抑郁症是一种非常凶险的抑郁症,患者内心压抑、痛苦,对一些现实问题感到焦虑、恐惧,但不主动告诉父母,总是默默忍受。如果病情不断恶化,他们偷偷自杀的几率和成功率都很高!
- 青少年的心理活动规律。对于这一点,父母最好先了解上面说的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行为。
比如孩子暴躁易怒,与父母发生争吵时,很多父母会从“青春期叛逆”“不听话”“脾气急”的角度去理解,其实这很可能是孩子过去遭受的心理创伤被激活了,所以情绪特别激动。
而过去遭受的心理创伤有哪些?有可能是来自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还有可能来自校园的欺凌事件。父母要懂得识别孩子的“真假叛逆”。相关文章:“叛逆期”还有真假之分?父母懂得识别、应对,有效预防孩子患上抑郁、双相
02、从这6个方面入手,作出有效判断
有了以上前提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初步判断孩子是否遭受了校园欺凌。
第一,通过观察孩子的学习状态是否有波动。比如孩子最近做作业是否注意力不够集中?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明显下滑?是否不太愿意学习、上学?
如果有这些表现,意味着孩子很可能出现了学习障碍。而我们曾经分析过,学习障碍的心理根源是遭受了学习行为、学习情境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其中就有可能与校园欺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