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种场景:
(相关资料图)
一个婴儿 ,在他拉了小便之后 ,他会尝试用脚去把他小便的覆盖面积扩大,这是我们都看得到的。 你如果不阻止他,他可能会把那小便铺开得非常广。
这就延伸到,一个人成年之后,让自己住更大的房子、涉略更多知识领域、或者是像成吉思汗那样的攻城略地,这实际上都是小时候想把自己尿的面积扩大的翻版,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尺寸变大了而已,本质上从没变过。
人格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而其核心部分往往在很早的阶段就已经开始形成。在孩子一岁之前,许多细节和经历都在悄然决定着他们未来的人格发展。
情绪内耗的“历史因素”
● 为什么有的人长大后,会容易成为一个“高度情绪内耗”的人?
一个成年人很容易焦虑、抑郁、失眠,甚至是身体上莫名的疼痛、伤痕等,都可能与早期的情绪积累有关。
易内耗体质的形成源于深厚的“历史因素”。
内在父母通常是真实父母内化的结果,长大后严苛的要求与管教往往是在重复早年原生家庭的养育模式。因此,在父母的打压、贬低下长大的孩子,一定更容易苛刻地审视和要求自己,也更容易情绪内耗。
其实这是大人们弥补自恋缺口的一种惯用方式。他们很有可能也是被贬损着长大的,长大后出了社会也难免遭受羞辱、要各种忍气吞声,经年累月,这些都会成为积攒在心底的创伤,因没有合理的疗愈渠道,就任由伤口一直在那里流脓生疮。
直到有了孩子,他们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两者共为一体,那么他们就会把自己“不好”的一面投射给孩子,而把优质美好的一面通通留给自己。
孩子起初只觉无辜、委屈,久而久之,父母的声音内化,自己终将成为最善于挑自己刺儿的批判者。
示弱和求助自然也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这会激发父母的早年创伤和无能感——“我的孩子哎,怎么能连受欺负这种小事都搞不定?不可能!”于是他们选择无视孩子的脆弱和困境,一味地令其通过变坚强而达到他们以为的完美。
这意味着,你弱你反思,内耗力度直接加码。
以及,当原生家庭给到孩子的概念是“关系,必然充斥着指责与冷漠”时,他对于关系自然是失望、害怕且不信任的,便一刀切地与其隔绝开来,能回避则回避,绝不主动麻烦谁。
心理学认为,好的父母应该是一个好容器,要尽量给孩子的自恋一个尽情驰骋的宽广疆域,而有一些父母则恰恰会让孩子成为那个容器,让他懂事、让他坚强、让他压抑、让他反思、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数次默默崩溃,又在废墟中踉跄着站起。
婴儿探索与成人社交
为什么有些人在社交场合能够如鱼得水、侃侃而谈,而有些人却束手束脚,久而久之甚至变得不敢再社交?其实成年人的社交能力和社交方式也能追溯到婴儿时期,养育者和小婴儿的互动交流模式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婴儿的心智。
在一个个体的生命早期,如果受到温柔的情绪安抚和向前推动的力量,那么婴幼儿就能能够带着充足的自信和安全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在孩子探索远方时做出的持续性努力,或许来源于自身的安全感,传递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让孩子在规则和自由的平衡中,形成更稳定的内核。当孩子成长到成年后,对外界的不安全也会低一些,在面对社交场面是就会更加自信和自在。
现实中,很少有父母和主要养育者可以“听见”孩子的需要,这常常和他们在婴儿时期同样被忽略有关。这种无法处理的自身情感折射到与孩子的关系中,便不能理解来自婴儿的需要,亦无法涵容来自婴儿的焦虑和恐惧。
那些未曾被回应的情绪和需求,或许在成年后,自然演化成保护自我的防御机制。在与不熟悉的人的交往中,人们也更容易陷入到焦虑、不安等情绪中。
育儿之路:探寻人格的发展
在婴幼儿期,孩子开始建立与父母和主要照顾者的情感联系,这被称为依恋关系。依恋关系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和人格塑造至关重要。
安全、稳定和爱的依恋环境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以及信任和接纳他人的能力。相反,不安全或不稳定的依恋关系可能导致孩子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或冷漠的态度。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密切相关。他们开始探索和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父母和主要照顾者的反应和回应,对于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的关爱、鼓励和支持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从而有利于良好的人格发展。
除了依恋关系,孩子的环境、家庭文化、教育方式等也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温暖、支持和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自主、自信的性格特点。相反,苛刻、严厉或不理解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孩子内向、自卑或过度依赖他人。
此外,早期的社会互动和经历也对人格发展有重要作用。与同龄人的相处和合作,学校和社区的积极参与等都有助于孩子培养社交技能、建立人际关系,并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尽管早期经历对人格发展至关重要,但人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同生活阶段的经历,人格可能会发生变化和调整。
正因为如此,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环境和关系,对于持续促进健康、成熟的人格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理解早期的细节和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辅导和培养孩子,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积极、自信、关爱他人的人格特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近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内心世界的探索与疏导。在众多心理学分支中,精神分析作为一门独特而深刻的学科,备受关注。它不仅帮助我们洞察自己行为背后的潜意识,还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情绪和心理冲突。
有弥联合心理正在招募的19期《初级学习营》就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的机会。课程中将探讨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微妙互动,认识到人的心理过程是多层次、复杂而互动的。
对比18期学习营,在第19期学习营的迭代中,我们针对个人成长与执业指导板块额外增加了11场直播:
① 在个人成长板块。我们邀请到么利华、张萌、吴小进、李楠、刘纯婷老师分别围绕亲密关系、情绪控制、亲子关系、金钱关系这4个方面推出有针对性的直播课;
② 在执业指导板块。付丽娟、徐倩、张聪、李煜玮老师也会推出关于与心理咨询师执业指导相关的系列直播课。
↓ 课表如下 ↓
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初级学习营让很多学员实现了个人成长以及咨询师执业方面的突破。
通过学习心理分析的经典理论和实践技巧,我们将学会如何解析心理冲突,洞悉情绪和信念。这将为我们提供一种独特的洞察力,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和他人。
而这次机会也可能成为你迈入咨询师道路的契机,以学习营为起点,一步步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在精神分析的知识帮助下解决了很多内心的冲突,甚至通过学习课程完成了一些人格层面的成长。
↓ 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购买 ↓
编辑 | 大白
————— ☆阅 读推荐 ☆—————
—————☆ 课程推荐 ☆—————
●UM心理2023下半年课程重磅上线●
《深入成人的心智——婴儿观察(心理咨询师训练)体验课》
!!!9月正式开课!!!
需要报名的学员抓紧时间下方扫码
添加课程助理咨询报名详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