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罗捷、王莹
中科院院士卢柯
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38岁被增选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最近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这就是卢柯。职业科学家,是他的自我定位。
卢柯与其团队的合影(照片中间身着浅色衬衫者为卢柯,2014年6月4日摄)。
卢柯的研究组,在位于沈阳市文化路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多年来,其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开发纳米结构金属制备技术,探索纳米结构金属优异性能,成果在国际纳米结构材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结构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是卢柯研究团队最引以为傲的成果之一。从1997年到2003年,全世界只有卢柯小组在从事这一研究,长达6年,孤军奋战。
卢柯说,做科研,就像海滩寻宝,“如果你捡贝壳,那你一辈子就停留在这样一个高度;如果你找准了地方,挖下去,就能挖到珍珠。”
“表面纳米化”就是卢柯要挖的珍珠。其开辟的纳米孪晶材料、纳米层片材料以及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等研究方向,引领国际潮流。
现在,表面纳米化技术成功应用于宝钢冷轧厂拉矫辊,大幅度提高了拉矫辊使用周期;“纳米孪晶结构”为开发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纳米孪晶材料的创新,增强了材料的塑性。
卢柯表示,纳米结构材料领域的研究,将对未来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他介绍,纳米结构材料将提升现有材料的性能,比如,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对材料轻质高强提出了很高需求,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钢铁和铝合金的强度,从而实现减重;同时,材料科学“隐形”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手机的更新换代就与材料的进步息息相关……
扎根东北的卢柯,十分关注当地的振兴发展。
“对辽宁来说,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来自与材料关系密切的装备制造、冶金、化工三大行业。我们要促进原创,要补基础,从整个科学基础、技术基础补起,从根上抓起,努力把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成世界级高水平的研究平台。”
尽管早早成名,卢柯仍然坚持在一线研究、教学。
“我们晚上10点离开,卢老师实验室的灯总是还亮着。”学生张宝兵说。
卢柯认为,科学研究是兴趣驱动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艺术,理想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这些年,他都会给每一位毕业生送一本名叫《博士还不够》的书,告诫学生,从博士到科学家,路还很长。
“现在年轻的科研人员研究条件更好了,希望他们能致力于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成为一流的科学家需要使命感,要让自己的研究回馈社会、报效祖国。”卢柯以此冀望学生,策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