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至2015年,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一;2016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满意度位居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第一;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等12个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上,山东青岛亮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近几年来,青岛市通过“强校牵手弱校”、“县管校聘”师资改革、“管办评分离”体制改革等,让校际优质课程和校长教师资源充分流动起来,将优质教育资源的“光和热”辐射到了城市和乡村的每个角落。
办学模式改革:“强弱”牵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顾玉利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凤凰岛小学的校长,同时也是西海岸新区香江路第二小学的校长,之所以拥有这种特殊的身份,是因为青岛市教育局实施了办学模式改革,顾玉利成了这一改革的实践者。
2014年,青岛市教育局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办学模式改革,通过“名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中小学+高校”“民办学校+公办学校”以及集团化办学等模式,推动校际优质课程、教师等资源共享。
“凤凰岛小学的前身是村办小学,2015年9月,投资近9000万元的新校区启用,尽管校园环境特别棒,很多教室直接面朝大海,但是周边小区的家长们还是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顾玉利回忆说,面对这种情况,新区教体局借办学模式改革之机,让凤凰岛小学与城区相对成熟的香江路第二小学配对牵手,这两所学校得以在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教育评价、教学研究、教育资源等实现资源共享。这一模式立竿见影,凤凰岛小学得以迅速发展。三年来,报名人数从第一年的56人,发展到第二年的188人,2017年已经达到222人。
截至目前,青岛全市参与办学模式改革的学校已达80%,其中,参与优质中小学跨区域合作办学的学校达到85所,城市学校对省定贫困村中小学结对帮扶率100%,全市建成746间同步课程教室,校际、区域内、城乡间义务教育学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师资管理改革:“县管校聘”,打通教师轮岗交流障碍
青岛即墨区红领巾希望小学,是即墨最北边缘的一所农村学校,原本在城区教高中英语的周方俊来到这里支教后,同学们都亲切地喊他“星星老师”。“继续努力,再积满一颗星星就可以兑换你想要的本子啦!”来到这所希望小学后,周方俊创新教学方法,施行“积星兑奖”机制,原本不爱学英语的乡村孩子,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变得越来越大方自信。
2014年,青岛市开始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将全市中小学教师由“学校人”转为“系统人”,优化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师资差距。2017年,各区市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比例分别达32%、21.1%,骨干教师比例达32.3%。通过周转宿舍建设、班车或者发放交通补助、农村教师津贴等形式,使农村教师薪酬等福利待遇明显高于城区同类教师水平,“乡村弱、城镇挤”的师资不平衡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教师交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青岛市委常委、教育局局长邓云锋告诉记者,支教不光是教育方式的支教,更是教育思想的支教,支教老师可以将好的思想、理念进行传递,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一些紧缺师资的到来,让远离城市的孩子们,也可以早早获得艺术启蒙。
评价体系改革:“管办评分离”,释放教育活力
教育公平应该是怎样的公平?是无论城乡,渴望读书的孩子们都能坐在同样标准化、现代化的教室里;是无论城乡,成长中的孩子们都能获得同样美味的营养午餐;是无论城乡,大鼻子校车都能带来同样稳妥的安全呵护……经过持续的财政投入,2016年年底,青岛市97.8%的中小学已经达到市定的现代化学校标准。
“但均衡教育绝非统一型教育,而应该是多样化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邓云锋告诉记者,为了释放教育发展活力,青岛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地方版的“学校法”——《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制定“下放学校权力”“学校管理权限”“底线管理问责”三项清单,明确了政府、学校、社会权责,促进学校依法治理。
过去,政府管教育、办教育、评教育,评价指标单一,很难客观公正。现在,青岛进一步完善了教职工、学生、家长、社会等组成的四位一体学校评价机制,在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的基础上,将评价权和监督权更多地交给社会。同时,率先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建立“青岛市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建立包括课业负担、教学质量、体质健康在内的教育质量监测机制,促进“管办评”进一步分离。
如今,青岛城乡95%的中小学已建成智慧校园,“同步课堂”覆盖全市746所学校,拥有302所足球特色学校,其中国家级131所,100%的学校设立了自主选课日……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实现从县域均衡向市域均衡,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从外延均衡向内涵均衡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