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家校共育是当前教育领域倡导的理念,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确保教育理念落实到位。但在执行过程中,家庭与学校如何更好地合作,找到理性的合作边界,还是一个亟待探索的新课题。
这样的现象我们都不陌生:学校布置了创造性的作业,比如进行社会实践、画黑板报、做手抄报、参与志愿服务、承担小课题研究。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表现,家长们一起上阵,不少家长忍不住抱怨,这到底是给孩子布置的作业,还是给家长布置的作业;随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很多学校设立了家长委员会,但本是为了给学校发展建设建言、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行必要监督,可在执行过程中,不少家委会成员成了班级物品的“采买员”“修理员”和“卫生清扫员”,家长们只能无奈感叹“没有个十八般武艺,都不能胜任家委会的要求”。
仔细考量,这折射出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边界模糊与混淆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们还没有真正学会放手,没有完全理解学校布置作业的初衷,尚不懂得相较于结果,教育的过程更为重要的道理;另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学校治理对于很多家长和学校来说仍为新鲜事物,还没有找到理性、科学对待的方式与分寸。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家校教育就好比硬币的一体两面,脱离了哪一面,都是假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要在制度层面进一步明晰家校的权利与义务,通过畅通的沟通平台,进行积极的家校互动,鼓励更多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学与管理,同时注意把握分寸感,避免越俎代庖;另一方面,需要家长们更理性地看待教育的过程,给予学校教育和孩子成长以充分的信任与空间。
期待家校合作尽快寻找到理性边界,形成合力,助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