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文明的传承: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日前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展现40余位艺术巨匠近200组件代表性作品,以经典原作以及沉浸式体验场景展示20世纪中国艺术巨匠们的艺术世界。齐白石《聚珍十开册》、张大千《芳馨远闻》、徐悲鸿《少陵诗意图》、傅抱石《金城图》、黄宾虹《吴淞记游图》等多件作品首次展出。
据介绍,此次展览用中国传统经典名著《左传》《论语》《史记》中的话语体系作为主框架,按照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模式,结合百年巨匠所处时代的背景,进行分类。
展览重点展出齐白石《聚珍十开册》《荔枝图》,张大千《芳馨远闻》《吹箫仕女图》,徐悲鸿《少陵诗意图》、傅抱石《金城图》、黄宾虹《吴淞记游图》、潘天寿《墨龙》、李可染《清漓风光》《无限风光在险峰》,李苦禅《山岳钟英》、吴作人《熊猫》《水不在深》、吴冠中《长江万里图》,黄胄《丰乐图》《载歌行》等众多名家真迹,不少作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资料图片)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百年巨匠们的“归园田居”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渔”“樵”“耕”“读”是四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因此读书人对“渔夫”“樵夫”“农夫”有了非同一般的情感关照,形成了归园田居的思想。这四种职业还直接影响到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要题材的中国画的创作。
“归园田居”部分,讲述了百年巨匠与田园生活相关的作品,构建出百年巨匠亦真亦幻的田园生活状态。
黄胄的《丰乐图》是其1962年的作品。作品展示的是新疆的一个秋天午后,收获的瓜果铺在毯子上,人们围坐在一起欢庆丰收,载歌载舞。画面整体色彩丰富艳丽,感染力极强,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黄胄《丰乐图》
齐白石《柳渔图》是其创作于1935年的作品,这个时期,齐白石的绘画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活泼。画中的几枝垂柳,在微风中摇曳飘舞。树下几条追抢落花的小鱼更是点睛一笔,勾勒出活泼的气息。
齐白石《柳渔图》
《水不在深》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中国画和油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吴作人。画中有三条金鱼,两条红头,一条黑头,它们朝着一个方向游动,轻盈灵动,呼之欲出。水面上一朵白莲,娇态可人,几片莲叶静静地浮于水面,其间还点缀着一些小花苞,有着抒情诗一般的惬意与悠然。吴作人先生特别善于“造型提炼”。因此他所画的动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貌,识别度极高。
《水不在深》
齐白石的《聚珍十开册》,共十开,作于三十年代,是齐白石艺术创作的精力旺盛时期,他画的草虫非常逼真传神。精巧的工笔昆虫加上大写意的花卉,是齐白石独创的又一种样式,美术界把它称为“工虫花卉”。《盘中樱桃》是十张作品中颜色最鲜亮夺目的。每一颗樱桃都被描绘得剔透如同玛瑙,它们挤在一个朴素的青花白瓷盘中。因为果子太多,有几颗还散落到盘子外面。每一棵樱桃都有着独特的特征,作者画樱桃采用没骨法平涂,以红色的浓淡和樱桃之间的空隙,因此看似杂乱的一盘,实则井然有序。而《汀渚鱼鹰》只用了浓墨和淡墨,就勾勒出一群在岸上觅食休憩的鱼鹰,鱼鹰动作各异或静静站立、或望向远方、或低头寻觅、或游在水中,富有诗意。
《聚珍十开册》
张大千的一幅《荷花》,整幅画作流露出华贵浓艳、美轮美奂的气息,大片的荷叶让人顿觉一种清凉之意袭来。荷花姿态优雅,自古就被冠以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许多文人画家都喜欢画荷花,张大千先生也不例外。他在花卉画中,画的最多的就是荷花,他画遍了所有荷花的种类,如朱荷、白荷、墨荷、粉荷、黄荷、雨荷、风荷、晴荷、秋荷……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他开创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被人们称为“大千荷”,在中国画荷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可以称得上是自八大山人、石涛以来中国百年第一画荷花的大家。
张大千《荷花》
张大千的另一幅荷花的作品——《芳馨远闻》运用了夸大、变形的形式,来表现荷花的精神内涵,已经摆脱了“自然再现”写实的束缚,是一种自我主观精神的表现。大千先生用没骨法画荷花,是融合了石涛、八大山人、徐渭等人的风格,发挥了国画荷花潇洒脱俗的韵味,使得荷花的造型清雅优美,叶大梗长,就像这幅画中的荷花,荷叶轻盈如纱,像舞动的衣衫,美得不可方物。画中的印章和题跋文字,占满了作品的三个方向,但是却能与画面融为一体。
《芳馨远闻》
吴昌硕的画热闹非凡。《题天竹如花图》中,因为竹耐霜寒,经久不落,与岁寒三友一样,被视为植物中的君子,因此成为了一众画家笔下常见的花卉之一。吴昌硕的天竹“金石入画,艳而不俗”。他用笔遒劲,显得天竹的枝干、花叶都似铁杆般坚韧而富有生命力。石头虽是寥寥数笔画成的,却笔力雄厚,苍劲老辣。水仙的加入增添了热闹和情趣;高挑的天竹则以写实手法点染而成,其艳丽的嫣红色与整体的墨色形成冷暖色调的对比,色彩明亮却不俗艳,洋溢着富丽热烈,而又稳重典雅的趣味。
吴昌硕《题天竹如花图》
俯仰于天地之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树历来是“百树之王”,在绘画、诗文中随处可见,在文人的笔墨下,它们是“君子”正直的象征,在世俗的理想中,它们被赋予“福寿”的美好愿望。
在赵望云先生的画中,松树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在《茂林古松》图里,参天大树几乎占满了整幅画面,树冠遮天蔽日,树干浑圆粗壮。松树松枝的画法比较传统,树干则用了大笔浓墨,浓淡和谐。当然,对于作者来说,画中的点睛之处在于“人”。透过枝繁叶茂的松树,一条古道蜿蜒而来,古道上有一支欢乐向前的运货队伍,将我们的视线由近处引导向远方。
赵望云《茂林古松》
常说云和水是山的灵魂,凡是中国的山水画,都离不开对云和水的描画。对云的刻画水平高低,也往往决定了一幅画的意境高低。
黄君璧的一幅《白云萧寺图》让人感受到了云雾飘渺的意境。在画中近景处,几棵青松遒劲挺拔,一道溪水曲折而来,沿溪流而上,中景处云雾蒸腾,高峰耸立,如拔地而起,主峰的一侧有一道飞瀑布倾泻而下。远景处是缥缈的云山。山下小小的房舍和山上精美的楼阁,就静静地掩映在其中。黄君壁笔下的云雾富有层次,中景处的云团有厚度、有明暗、可流动、上下翻腾,同时又不失飘渺之感。远景处的云雾,则朦胧悠远。
黄君璧《白云萧寺图》
黄君璧的山水画气势万千。他不仅画“云和水”的造诣高,也是画松树的个中高手。
《泉声松韵图》中,近景处一棵松树形象突出,在众树之中,它卓然而立。作者使用了遒劲有力的笔墨,使得它就像是隐居的君子,静静地看着不被名利,不被俗世所困扰的山间。他笔下的松树结合了他对生活的感受,对自然的观察,对人格风骨的追求,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悠远,画面刚劲雄健。学过西方绘画的黄先生,也注重光影明暗的表现,以及山林石瀑的质感,用笔刚健老辣、墨色雄浑厚重。
《泉声松韵图》
溥儒先生的《山水四条屏》用笔简洁、干净,大有隔绝尘世,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这一组四屏画创作于1936年,每一幅都能表达出作者高远空灵的心境。无论是松雪下的茅屋,还是打湿了衣裳的寒雾,或者是与落霞齐飞的归鸟,亦或是山中独自凝望的高士,无不在表达,繁华之后是平淡,喧嚣之后是宁静,对于他而言,在这个世界上最为珍贵的可能便是“寻常”二字。他恪守中国文人画的传统,并开创自家风范。世人评价他是“中国文人画的最后一笔”。
溥儒《山水四条屏》
这幅由徐悲鸿先生书写的行书扇面,内容是一首《大理绝句》,诗曰:“千年崖石暗销魂,水国干戈列洞门。杜宇声声啼不住,望夫人早化春云。”徐悲鸿的书法以行书为主,取法高古。在这幅作品中,他用笔拙厚流畅,圆润中见方拙,尽显魏碑书法的外拓方整的笔法特点,同时,又不失明朝王铎等人硬倔的书风笔韵,在飘逸俊秀中得自然天成之趣。
徐悲鸿行书扇面
纪游山水是黄宾虹先生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这幅《吴淞记游图》创作于1947年,是其晚年的精心之作。1947年,也是他蛰居北平的最后一年,对于南方的怀念,都寄托在画中。这幅画中近景处是山石、坡树,然后我们随着构图的S型走向,一直看到最高峰。画中内容丰富多姿,山峦、江流、房舍、船舶、人物均有,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虚实相间,设色透亮,层层积墨。积墨、破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礡,十分挺拔,有着雄浑华滋的美。
黄宾虹先生的写生方法倾向于学习宋人画风,他笔下的山水有北宋巨嶂山水的风采。他喜欢画全景,表现崇高肃穆之美。他喜欢恣意渲染,自成丘壑气脉贯通。他喜欢一层层积墨,画出厚重润泽气质。他就这样立足传统,闯出了一条新路。
黄宾虹《吴淞记游图》
纷繁多彩的人物画
人物画的部分,展出有徐悲鸿的《少陵诗意图》。徐悲鸿在上个世纪40年代,以古人的诗句“落花人独立”、“日暮倚修竹”等为题材创作过一部分仕女画。这一幅描绘的就是杜甫的诗歌《佳人》。《佳人》描写了一位幽居在山谷中,遭人遗弃的女子形象。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与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既让人同情,又令人敬佩。徐悲鸿先生这幅作品就是该诗的最后一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画中是郁郁葱葱的竹林,一位女子依在竹树之下,一手托腮,一手轻抚竹叶,有所沉思。竹树修长,与女子苗条婀娜的身姿相互呼应,竹树的气节,象征女子贞洁的节操。画家在刻画人物的脸庞、竹子的造型时,引入了西方绘画技巧,使得人物和竹子都更加有立体感和空间感。这幅画源自于中国传统的诗韵,画家结合了西方的绘画技巧,所以女子有古典美,又透着现代的气息。而画中也寄托了徐悲鸿先生自己的情感。
徐悲鸿《少陵诗意图》
《金城图》是傅抱石的作品。这幅画是他于1942年在重庆创作的,是要借着描绘爱国志士的形象,来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
《金城图》傅抱石
据悉,展览缘起于《百年巨匠》大型纪录片,此纪录片曾被新闻联播13次报道,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北京市⽂物交流中⼼、北京市徐悲鸿纪念馆、湖南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荆州博物馆、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马鞍⼭市林散之艺术馆、江苏省泰州高二适纪念馆、吴作⼈国际美术基⾦会、台湾黄君璧艺术协会、香港白云堂艺术研究会、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会、上海民生艺术基⾦会、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民生书法艺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联合主办,支持单位是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荣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