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就业季已经过半。不少毕业生已经找到了工作,没找到的还在奔忙。
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20万人,比去年多出25万,就业压力不小。但各种促就业政策、各地引才政策的出台,给稳定就业夯实了基础。本版联合本报中央厨房碰碰词儿工作室,推出系列报道,从大学生想找啥工作、企业需要啥样人、学校能帮什么忙、政策如何来助推等方面,关注并促进大学生就业。
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什么是他们最关心的?找工作过程中他们又有哪些苦恼?面对选择他们如何取舍?需要什么帮助?
我们在北京随机采访了一些应届高校毕业生,来听听他们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求职故事。
需求
选项更多,出路更多
通过采访发现,以90后为主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选项多了,出路也就多了。
北上广不再是必选项。“我原本愿望是留在北京,但是综合考虑户口、买房、子女上学等现实问题,最后选择了天津。”清华大学博士生任硕今说,“我女朋友现在也在北京工作,为了陪我,过段时间就调到天津分公司。”
希望留在一线城市的,对户口的要求也在降低。北京林业大学大四女生赵瑛琦说:“我比较随性,所以在找工作过程中,户口指标不重要,我可能在北京待几年,再去其他城市体验一下。”不少人表示,自己的将来有无数可能,不一定非被户口、城市“锚定”。
当然也有对户口比较看重的。“有户口有归属感,让我觉得安稳。”研究生周林(化名)原本已经找到心仪的工作,没想到用人单位户口缩编,不能解决了。他选择了重新再找。
薪酬水平也是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时重点考虑的因素。很多同学对薪酬比较看重,他们表示,人不能活在真空里,城市生活成本是真实的存在。但同时,许多人表示可以接受较低的起薪,只要有利于事业的发展,看得到将来的发展空间。当问及具体的期望值时,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乔一茗说:“我期望税后月工资在七八千左右吧。”
目前,博士生邓萍(化名)正在北京一所高校办理入职手续,她的理想就是留在北京从事学术研究。她说,相较于起薪,自己更看重发展平台和学术研究空间。
专业对口、感兴趣,也是很多毕业生坚持的标准。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郭金玲之前收到一家企业的录用意向,工作内容是写材料,被她婉拒,“我性格外向,更喜欢去采访调研、写新闻,不太适合坐办公室。”
从事工业产品设计的大四毕业生梁恩瑞说:“现在出现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家长可能不了解,尽管如此,他们很少干预我找什么工作,只要我喜欢就行。”
一位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告诉记者,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想找个工作其实不难,难的是同时满足内心多种需求的理想工作。“现实总追不上期望,期望是非常理想的嘛,很多焦虑是这么来的。其实理性一些,海阔天空。” 挑战
信息混杂,技能缺乏
信息不对称是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中遇到的第一关。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生卫星杓说:“很多时候,我们因为错过招聘信息而错失理想职位。”
调查发现,错过招聘信息不是因为信息少,而是因为招聘信息鱼龙混杂,里面不乏虚假信息。郭金玲说,“我的经验是要辨别哪些企业确实有用人需求,关注企业的具体业务方向,有针对性地投简历更加高效。”
此外,就业歧视也是毕业生的一大烦恼,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仍存在一些隐性要求。
邓萍在面试过程中,一直被问会不会生二胎。“我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能一直强调绝不生二胎。”博士生张博雅介绍,在他们电气工程专业,同班一位女生进入某企业面试,表现不错,但最终录取的还是男生。专业里部分能力较高的女生都选择了科研院所,因为感觉学术研究行业对女生歧视较少。
本科出身二本院校的郭金玲自嘲得了“求职焦虑症”,自己本科学校不是985、211,她怕用人单位会另眼看待。
除了专业技能,不少用人单位还希望毕业生有一些锦上添花的本领。“有一次去一家企业面试,面试官说单位篮球队还少一个人,问我会不会打篮球,我说不会。还有一次,面试官问我会不会跳舞,我也不会。”毕业生卫星杓很羡慕那些多才多艺的同学。
英语笔译专业的万静柯想应聘金融英语翻译岗位,但自己从未接触过金融行业,“市场对跨界人才需求很大,但我们缺少相关知识,在校时应该拓宽知识面,多参加实习实践。”
帮扶
各种政策,诸多利好
张博雅已经收到了3家用人单位的录用意向,包括2个央企和1所西安高校的教职,他选择去西安。
“西安最近出台了人才引进政策,当地高校的人才公寓、科研经费等优势资源向引进人才倾斜,我认为未来成长空间较大,我又是西安人,回家乡高校任职是个不错的选择。”
日前,多地出台引才政策,正展开“抢人大战”。西安推出“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就可以完成在线落户”,武汉进一步打造大学生留汉新政2.0版,深圳正在酝酿“鹏城英才计划”,珠海未来5年每年投入超过25亿元延揽各类人才……买房打折、租房补贴、落户降标、项目资助、一次性奖励等等,一系列引才政策,对高校毕业生来说,都是利好。
除了各地的人才政策,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和自主创业。比如,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等、自主创业一次性创业补贴等。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就在张博雅举棋不定时,清华大学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的老师给予了帮助,“了解了我的未来职业规划后,指导中心老师给我分析了3份工作的薪资待遇、发展前景和学术环境,眼前的路逐渐清晰了,我最终选择了回西安工作。”
大学生们希望这些扶助更多些,针对性更强些。
清华大学硕士生林雨铭希望建立学校与企业对接机制,加强与往届毕业生的联系。“一方面,师哥师姐能教我们简历和面试技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了解各行各业真实的工作状态。”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徐婷去南京面试的时候,申请了南京市的面试补贴和青年人才驿站,不仅补贴了1000元,还免费住了3天青年公寓。她很高兴,“这个政策降低了面试的经济成本,减少了后顾之忧。”作为一名湖南人,她想回南方工作,但在北京招聘的南方企业不多,经常要千里迢迢跑到当地应聘,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都很高,她希望能加强这方面的补贴力度。